在线汉语字典
部首检索 | 拼音检索 | 笔画检索 | 起名

  
  
古代村子的别称大全

乡村的别称:农村、村庄、乡邨、乡野、屯子、墟落、村落等等。
乡村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或乡村聚落),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民风淳朴。
本站收集一些别称,具体如下:

边落

边地村落。也泛指边境地区。宋 苏轼《答曾子宣书》:“自公之西,有识日望诏还,岂独契爱之末,边落宁肃,公岂久外哉?”

村鄙

乡村,乡野。唐 裴铏《传奇·王居贞》:“(道士)遂曰:‘吾非人,衣者,虎皮也。夜即求食于村鄙中。’”另,粗鄙。明 胡应麟《甲乙剩言·前定命》:“都下有抄前定命者,其辞皆七言而村鄙,若今市井盲词之类。”

村坊

村落,村庄。《新唐书·食货志一》:“凡税敛之数,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元 王晔《桃花女》楔子:“我们住的村坊,也有百十多家。”唐尚能《中秋旅怀》:“稼穑村坊远,烟波路径通。”宋 陆游《出游》:“村坊多美酒,烂醉答年光。”宋 郑刚中《宿撞抗刘家店》:“虺殨老马踏深泥,投宿村坊灯火微。”林斤澜《新生》:“深山老林里,有一个小小的村坊。”另,指村里的人。《水浒传》:“半夜三更,莫去敲门打户,激恼村坊。”

村部
村落,村庄。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玄宗封泰山,回车驾,次上党……故所过村部,必令寻访孤老丧疾之家,加吊恤之,父老欣欣然。”

村井
犹村落,村庄。相传古制八家同井,聚居一处,故称。《宋书·索虏传论》:“自江淮至于清济,户口数十万,自免湖泽者,百不一焉。村井空荒,无复鸣鸡吠犬。” 明 道原法师《泊平望》:“连樯如有待,聚泊就村井。”

村聚
村落,村庄。聚,指聚居地。宋 司马光《和之美河洲四诗》:“漠漠河洲雨,依稀辨村聚。”明 唐顺之《叙广右战功》:“已而贼寇他所,则公军又已先在;或绝远村聚,贼度官军所必不至而潜寇,则公军又已先在。”《明史·丁瑄传》:“福建多矿盗,令御史柳华捕之。华令村聚皆置望楼,编民为甲,择其豪为长,得自置兵仗,督民巡徼。”清吴敏树《黄特轩传》:“一人辄倡,数百众刼夺,村聚无敢抗者。”


村闾
乡村闾里。村落。唐 白居易《村居苦寒》:“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新唐书·刘晏传》:“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

村落
亦作“邨落”。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金 元好问《跋酒门限邵和卿醉归图》:“太平邨落自由身,童稚扶携意更真。”清纳兰性德《浣溪沙》:“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邨落解鞍鞯。”清 俞蛟《梦厂杂着·齐东妄言上·海塘潮溢》:“惜老人不传名氏,而邨落荡然之后,更无从就而询之也。”


村疃
村落。唐 唐彦谦《夏日访友》:“孤舟唤野渡,村疃入幽邃。”宋 董嗣杲《泊黄家渡》:“年丰村疃乐,排忧岂无谓。”宋 刘子翚《夜守王勉仲家宿酒数行为作此歌》:“遥林带雪迷村疃,伶俜一马行无伴。”宋洪迈《夷坚丁志·刘十九郎》:“经由数村疃,历洪源、石村、何冲诸里。”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剑侠》:“次日入深山,行不知几百里,无复村疃。”另,泛指乡村。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叙》:“予服役海陬……官居独员,无同寮往来;僻在村疃,无媚学子相扣击。”元 孛罗御史《一枝花》:“奴耕婢织足生涯,随分村疃人情,赛强如宪台风化。”

村坞
亦作“村隖”。指村落。多指山村。北周 庾信《杏花》:“依稀映村坞,烂熳开山城。”唐 白居易《过郑处士》:“闻道移居村坞间,竹林多处独开关。”唐杜甫《夏日李公见访》:“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唐 杜牧《村行》:“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宋 陈与义《舟抵华容县》:“远色分村坞,微凉动芦叶。”宋 王之望《送贾可封随郭帅还西城三十韵》:“岘山之阳汉江浦,黄花九月迷村坞。”元本 高明《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渡水登山多劳苦,到得这荒村隖。”

村墟
亦作“邨墟”。村庄。亦指乡村集市。北周 庾信《寒园即目》:“寒园星散居,摇落小村墟。”唐 杜甫《季秋江村》:“乔木村墟古,疏篱野蔓悬。”宋陆游《水乡泛舟》:“隔林犬吠村墟近,掠面风来酒力消。”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钩吻》:“野葛,生桂州以南,村墟闾巷皆有。”宋 梅尧臣《颍水费公渡观饮牛人》:“渡口饮牛归,邨墟夕阳里。”金元好问《十日登丰山》:“邨墟带晚鸦噪合,林壑得霜烟景分。”清 宋之绳《随跸杂记》:“后尘询父老,初日指邨墟。”



村社
犹村落。唐 元稹《竞舟》:“朝饮村社酒,暮椎邻舍牛。”唐 罗隐《谗书·代韦征君逊官疏》:“拜无渥泽,惊动村社。”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有众二千余人,刦掠村社、族帐。”宋陆游《山园杂咏》:“孤翁白首投村社,诸彦青云接羽翰。” 元 作者: 刘敏中《蝶恋花》:“五青楼宛转低琼户,城市笙箫村社鼓。”《西游记》:“只见那海水:烟波荡荡,巨浪悠悠……近岸无村社,傍水少渔舟。”另,旧时农村祭祀社神的日子或盛会。《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图必造之,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元关汉卿《单刀会》:“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村墅
亦作“邨墅”。泛指村庄、乡村。唐 崔道融《村墅》:“正月二月村墅闲,馀粮未乏人心宽。”唐 祖咏《渡淮河寄平一》:“天色混波涛,岸阴匝村墅。”唐苏鹗《苏氏演义》:“《周礼》云:‘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木。’今村墅间,多以大树为社树,盖此始也。”宋 刘克庄《题白渡方氏听蛙亭》:“黄梅雨足野田润,牡菊烟收村墅晴。”宋洪迈《夷坚丁志·朱承议》:“南丰朱氏之祖轼,字器之,就馆于村墅,尝告归邑居。”宋 张道洽《咏梅》:“村墅苔为径,茅檐竹作篱。”清 归庄《避乱》:“邨墅越七八,天明得招提。”另,村郊别墅。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种彝叔,靖康初以保静节钺致仕,居长安村墅。”

村乡
乡村。唐 李端《代村中老人答》:“京洛风尘后,村乡烟火稀。”唐 寒山《诗三百三首》:“我住在村乡,无爷亦无娘。”宋 张孝祥《和钦夫喜雨》:“喜入村乡乐,凉生瓮盎春。莫嫌知稼穑,我是种田人。”明刘基《赠周宗道六十四韵》:“鸣锣撼岩谷,聚众守村乡。”《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到春来,则那府州、县道、村乡、镇市,都有游玩去处。”《儒林外史》:“往前走过了六桥,转个弯,便象些村乡地方。”

村野
指乡村。宋 陶谷《清异录·女及第》:“齐、鲁、燕、赵之种蚕收茧讫,主蚕者簪通花银碗谢祠庙,村野指为女及第。”元 武汉臣《生金阁》:“这村野去处,有什么整齐的,止不过瓦鉢内斟村酿,那里有金盏内泛羊羔。”《红楼梦》:“那刘老老虽是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又,乡村田野。唐刘禹锡《牛相公留守见示城外新墅兼简洛中亲故之什兼命同作》:“别墅洛城外,月明村野通。”唐 康骈《剧谈录·严使君遇终南山隐者》:“才经信宿,已及樊川村野。”另,借指乡居之人。宋 王安石《谢孙龙图启》:“苟安村野之分,无意贤者之游。”

村邑
村落,村镇。引申为故里。宋 赵希迈《偶得》:“村邑萧条廨屋低,茆墙缺处补荆篱。”《宋书·孝义传·潘综》:“孙恩之乱,妖党攻破村邑。”明高启《董逃行》:“羌儿夹辇奉西迁,百姓驱随弃村邑。”明 孙宜《皇夫叹》:“额夫四百征已办,发票捉人尚村邑。”


村园
村庄。唐 白居易《春村》:“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闲游即事》:“郊野游行熟,村园次第过。”唐 雍陶《城西访友人别墅》:“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明杨慎《恶氛行》:“土兵抄掠尽村园,升天无梯地无穴。”

村子
村庄。《儒林外史》第九回:“两位公子谢了樵夫,披榛觅路,到了一个村子,不过四五户人家,几间茅屋。”杨朔《昨日的临汾》:“鬼子要是来,我们都躲到野地里,等到黑夜摸进村子,把他们杀光。”

村庄
亦作“邨庄”。乡民聚居之处。宋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红楼梦》:“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清俞蛟《梦厂杂着》:“若遇斗时,理谕势禁不听,则不论其曲直,击之以矢石,轰之以大炮,洗其邨庄,敢尚有轻生藐法者乎?”

村寨
村庄,寨子。相沿聚族而居。《元阳县志》:“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邨堡
四周有防御性墙垣的村寨。《晋书·李特载记》:“是时蜀人危惧,并结邨堡,请命于特,特遣人安抚之。”《晋书·李流载记》:“特之陷成都小城,使六郡流人分口入城,壮勇督领邨堡。”

邨居
村庄。清 方文《饮夏又新山庄同李二则孙曼倩》:“邨居不远城,邀客趂冬晴。”谓居住在乡村。清 俞蛟《梦厂杂着·乡曲枝辞下·雷击逆妇记》:“谓女曰:‘不幸汝父早世,剩孤贫之母,又邨居迢隔,汝四十寿辰,予几忘之。’”


井閈
乡里,乡村。明 郑若庸《玉玦记·改名》:“身依井閈,迹类天涯。”

井里
乡里。古代同井而成里,故称。《荀子·大略》:“和之璧,井里之厥也。”杨倞 注:“井里,里名。”宋 陈亮《祭卢钦叔母夫人文》:“阃内之懿,闻于井里。”《捻军史料丛刊·军情·同治七年闰四夏月十七日》:“众志成城,保卫井里。”另,里巷。清黄景仁《岁暮篇》:“更闻井里喧,索逋百不让。”清 姚莹《游榄山记》:“吾始见此乡井里晏如。”

井闾
1.村落。《唐书·杜牧传》:“井闾阡陌,仓廪财赋,果自治乎?”《宋史·薛向传》:“吏持斧四出伐木,无问井闾丘陇,民不敢诉。”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尝登所谓北渚之址,则群峰屹然,列于祠上,城郭井闾,皆在其下。”2.市井,里巷。唐 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近楼台井闾点画察。”赵仁举 注:“近则楼台井邑点画之间皆可察见。”3.故里;邻里。宋 梅尧臣《上马和公议》:“井闾已是经时隔,亲旧全如远别来。”清 钮琇《觚賸续编·总戎佳论》:“向者捐亲戚,背井闾,藐是一身,远游万里。”《清史稿·礼志三》:“民间报赛,亦借蜡祭联欢井闾。”

井落
村落。宋 张耒《冬日杂兴》:“南壁苍崖壮,穷冬井落闲。”宋 喻良能《春尽偶书》:“颇惊井落家徒壁,却喜盘餐食有鱼。”《明史·倪岳传》:“道路愁怨,井落空虚。”

井邑
1.乡村。《周礼 地官 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晋 陆云《答张士然》:“修路无穷迹,井邑自相循。”唐 杜甫《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明区大相《南行感怀》:“贡采山川竭,征输井邑虚。”2.市井。唐 王维《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陈贻焮注:“井邑,即市井。”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井邑骚然,商贾罢市。”3.故里。唐 张说《唐故赠齐州司马陆公神道碑》:“路艰寇阻,兵危势急,公独颠沛致丧,归其井邑。”清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老大荒凉馀井邑,半龛残火一翁禅。”



旧落
旧时的村落。《宋书·索虏传论》:“村井空荒,无复鸣鸡吠犬……故老遗氓,还号旧落。”隋 江总《摄山栖霞寺碑》:“南瞻旧落,顾悌镇戍之坞;北望荒村,扈谦卜筮之宅。”

聚落
古代指村落,《汉书·沟洫志》:“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宋 李新《忆故园》:“牛羊稍绝迹,聚落灯火稀。”宋 胡珵《题智宝院》:“衣冠悲故里,聚落见荒村。”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指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里落
村落;里巷。《后汉书·淳于恭传》:“家有山田果树,人或侵盗,辄助为收采。又见偷刈禾者,恭念其愧,因伏草中,盗去乃起,里落化之。”宋李流谦《峡中赋百韵》:“微官能我诱,里落腐鼠吓。”

闾落
村落,村庄。唐 元稹《告畲三阳神文》:“饥馑因仍,盗贼仓卒。闾落焚燔,城市剽拂。”

闾邑
犹乡里。《晋书·列传》:“夫道学之贵游,闾邑之搢绅,皆高门之子。”《瑜伽师地论》卷六十:“或闾邑下贱,为世所轻鄙。”

闾阎
指乡村,村落。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鸡鸣犬吠相闻,市井闾阎不断。”

落停
即亭落,驿亭村落。停,通亭。

民墟
村落,乡村。宋 梅尧臣《逢牧》:“牧卒殊不顾,抱鞭入民墟。”

农庄
1.指村庄。2.古时多指地主的庄园。元 武汉臣《生金阁》楔子:“只因我家祖代不曾做官,恐没的这福分,不如只守着农庄世业,倒也无荣无辱。”



丘井
村落,乡村,乡邑。《魏书·张彝传》:“伏愿昭览,敕付有司,使魏代所采之诗,不堙于丘井,臣之愿也。”《旧唐书·懿宗纪上》:“编甿失业,丘井无人,桑柘枌榆,鞠为茂草。”

丘里
村落,乡里。《庄子·则阳》:“少知问于大公调曰:‘何谓丘里之言?’”成玄英 疏:“古者十家为丘,二十家为里。乡闾丘里,风俗不同,故假问答以辩之也。”《王俭》:“感逝川之无舍,哀清晖之眇默,餐舆诵于丘里,瞻雅咏于京国。”刘良注:“丘里,田里之间也。”《宋书·列传·卷八十二》:“颠倒国门,湮销丘里者,自数十年以往,岂一人哉!”

丘落
村落。汉 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其后小者亡逃,大者藏匿……名宫之旁,庐舍丘落,无生苗立树。”

山落
山间村落。明 王守仁《仰南安赣州府印行告谕牌》:“十家牌甲,每家给与一通,其乡村山落,亦照屯堡里甲分散。”

市墟
村落,村镇。宋 陆游《题野人壁》:“市墟买酒何人识,僧阁煎茶欠客同。”清 褚人获《坚瓠十集·枣谣》:“买枣数十觔,每至市墟,呼羣儿至,每儿与枣一掬。教之曰……一路童謡载道。闻者争觅其旅邸访之,大获赆利。”

停落 
亭落,驿亭村落。停,通“亭”。汉 桓宽《盐铁论·授时》:“田畴赤地,而停落成市,发春而后,悬青幡而策土牛,殆非明主劝耕稼之意,而春令之所谓也。”明李先芳《郊行即事》:“老树荒村停落照,遥遥山寺一僧归。”

屯落
村落。《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裴松之 注引 晋 皇甫谧 《高士传》曰:“管宁所居屯落,会井汲者,或男女杂错,或争井斗堙。”周立波《暴风骤雨》:“道旁屯落里,做早饭的淡青色的柴烟正从土黄屋顶上高高地飘起。”

屯子
村庄。村子或单指以种田为主的农村和乡村。周立波《暴风骤雨》:“一个屯子里的人,啥不好商量。”

屯庄
清初,政府圈拨土地给各旗官兵而形成的村庄。又称屯庄。《清史稿·食货志一》:“顺治元年,定近京荒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四年,圈顺直各州县地百万九千余晌,给满洲为庄屯。”



乡落
乡村,村落。宋 文天祥《集杜诗·<曾先生>序》:“先生挈家,避地于汀之乡落,六月,以病死。” 明 袁宏道《舟行黄金口同散木王回饮》:“乡落也陶然,篱花古岸边。” 康有为《大同书》:“若以一乡落数十里地为一政府,未尝不可也。”

乡僻
乡村。因其地处偏僻,故称。《东周列国志》:“一来姒大住居乡僻,二来褒姒年纪幼小,所以虽有绝色,无人聘定。”《平山冷燕》:“此乡僻村野之地,如何得有才女。”

墟井
村落。宋 蔡绦《铁围山丛谈》:“有客尝过墟井,系马民舍篱下,虎来瞰篱,客为惧。”

墟聚
村落。《新唐书·曹王明传》:“繇荆抵乐乡二百里,其间墟聚凡数十,不井饮,皋始命凿井以便人。”

墟里
村落。晋 陶潜《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明 何景明《还至别业》:“鸡鸣高树杪,狗吠墟里间。”清曹寅《葛渔城》:“落日下高原,驱车见墟里。”

墟落
村落。南朝 范云《赠张徐州稷》:“轩盖照墟落,传瑞生光辉。”唐 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宋 王安石《示张秘校》:“月出映沟坻,烟升隐墟落。”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钟声散墟落,灯火见人家。”另,犹墟墓。晋 夏侯湛《张平子碑》:“于是乃剪其墟落,宠其宗人,使奉其四时,献其粢盛。”

墟曲
村落,犹墟里。晋 陶潜《归园田居》:“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唐 王维《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澹荡动云天,玲珑映墟曲。”



墟邑
村落。宋 朱熹《安溪书事》:“清溪流不极,夕雾起岚阴。虚邑带寒水,悲风号远林。”

邑聚
村落,村寨。《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清 王晫《今世说·德行》:“避地苏门,累征不起。从游日众,所居渐成邑聚。”另,邑人相集聚。《后汉书·西南夷传》:“邑聚而居,能耕田。”金吴激《鸡林书事》:“邑聚居巢惯,夷装被发安。”

邑落
村落,聚落。《三国志·吴志·黄盖传》:“余皆奔走,尽归邑落。”《魏书·郑伯猷传》:“在州贪惏,妻安丰王元延明女,专为聚敛……户口逃散,邑落空虚。”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大上,民各保其邑落,百里之国,而种族以是为称。”

远落
远处村落。元 卢挚《湖南宣慰使赵公墓志铭》:“远落好古者,往往迭至问焉。”

寨落
有栅栏或围墙的村落。《清史稿·高宗纪四》:“己丑,阿桂克西里第二山峰,并进围鸦玛朋寨落。”

陬落
村落,穷乡僻壤。《晋书·陶侃传论》:“士行望非世族,俗异诸华,拔萃陬落之间,比肩髦儁之列。”

庄子
村庄。旧指田庄。包括农民住宅和周围耕地。宋 苏轼《与王定国书》:“近在常置得一小庄子,岁可得百石,似可足食。”《红楼梦》:“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

州闾
泛指乡里。《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后汉书·郭太传》:“乡里有忧患者,淑辄倾身营救,为州闾所称。”宋王之道《朝中措》:“州闾庠序少追随。俯仰鬓成丝。仕宦孰逾君达,恩施遍及庭芝。”明 何景明《送邵守孙公考绩诗序》:“予得告还处野中别业,不能应州闾交际。”





古代诗词中常见之村名

边村
边地村庄。唐 王维《凉州郊外游望》:“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樗村
荒村。清 曹寅《南辕杂诗》:“瀛州土瘠拙倡优,笛鼓掀掤闹不休。想到来朝近春社,樗村烟壠正呼牛。”

孤村
孤零零的村庄。唐 韦应物《自巩洛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寮友》:“孤村几处伊岸,一鴈初晴下朔风。”宋 晁冲之《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明范受益 王錂《寻亲记·相逢》:“孤村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苏曼殊《淀江道中口占》:“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

寒村
偏僻冷落的村庄。唐 唐彦谦《韦曲》:“穷郊二月初离别,独傍寒村嗅野梅。”唐 卢纶《送李缃》:“波翻远水蒹葭动,路入寒村机杼鸣。”唐唐彦谦《韦曲》:“穷郊二月初离别,独傍寒村嗅野梅。”

荒村
亦作“荒邨”。偏僻荒凉、人烟稀少的村落。五代 李中《春日野望怀故人》:“暖风医病草,甘雨洗荒村。”宋 薛师鲁《苦雪》:“荒邨风雪里,赖有隔年粮。”元倪瓒《荒邨》:“踽踽荒邨客,悠悠远道情。”《水浒传》:“他自在县里住居,老汉自和孩儿宋清,在此荒村,守些田亩过活。”鲁迅《呐喊·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酒村
指有酒店的村庄。唐 罗邺《南行》:“鱼市酒村相识遍,短船歌月醉方归。”宋 陈文蔚
《建德道中六言》:“有底可人情意,尽是酒村鱼市。”

空村
人烟稀疏的村落。金 宇文虚中《安定道中》:“牛羊争隘道,乌鹊聚空村。”另,谓村民倾家而出。宋 陆游《岳池农家》:“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

南村
南边的村庄。唐 曹邺《早秋宿田舍》:“南村犊牛夜声急,应是栏边新有霜。”

民村
农家居住的村庄。《周书·宇文亮传》:“亮自安陆道攻拔黄城,辄破江侧民村,掠其生口,以赐士卒。”唐 韩愈《宿曾江口示侄孙湘》:“暮宿投民村,高处水半扉。犬鸡俱上屋,不复走与飞。”

穷村
僻远的乡村。南朝 陶弘景《<肘后百一方>序》:“穷村迥陌,遥山绝浦,其间枉夭,安可胜言!”

水村
水边的村落。唐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次日再看,一发结得奇异了,乃是一带寒林,水村竹屋。”清 纳兰性德《菩萨蛮》:“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山村
山野间的村落。北周 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戍楼侵岭路,山村落猎围。”唐 王勃《九成宫颂》:“山村野塾,家连菌草之围;谷饮川居,户有桃符之水。”宋杨万里《山村》:“一搭山村一搭奇,亦堪风物索新诗。”陈毅《元夜抵胡家坪》:“敲冰踏雪麦坪前,半夜山村犹未眠。”



烟村
亦作“烟邨”。指烟雾缭绕的村落。唐 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水市通闤闠,烟村混轴轳。”宋 李纲《梅花赋》:“含芳雪径,擢秀烟邨。”宋刘一止《喜迁莺·晓行》:“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哦,没有住宅区,没有野店,没有烟村。”

乡村
1.亦作“乡邨”。村庄。南朝 谢灵运《石室山诗》:“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平叔又请乡村去州县远处,令所由将盐就村粜易。”宋苏舜钦《谘目五》:“又不可全依汉制,人人尽取,恐下户贫民难以应给,况乡邨之间徭役已多。”《儒林外史》:“应天苏州府常熟县有个乡村,叫做麟绂镇。”2.乡里,家乡。唐 王维《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闺风首邦族,庭训延乡村。”清 蒲松龄《流民蒙君恩载送东归》:“家中逃者方出门,旧年逃者返乡邨。”

霜村
指白色月光笼罩的山村。南朝 陈后主《同江仆射游摄山栖霞寺》:“霜村夜乌去,风路寒猿吟。”

厢村
城郊的乡村。《明史·高杰传》:“杰攻城急,日掠厢村妇女,民益恶之。”

遗村
破旧的村庄。宋 曾巩《追租》:“试起望遗村,霾风振墟落。”

渔村
渔民聚居的村庄。唐 卢纶《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渔村绕水田,澹澹隔晴烟。”宋 柳永《诉衷情近》:“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渔庄
渔村。清 董元度《舟行杂诗》:“渔庄蟹舍接茭蒲,浩淼烟波夜月孤。”清 盛百二《题王述庵先生三泖渔庄四时图即用留别》:“何年相约共往还,借我渔庄船一只。”《花月痕》:“俯瞰柳阴中,渔庄稻舍,酒肆茶寮,宛如天然图画。”

云村
云气笼罩的村落、山村。唐 鲍溶《送僧东游》:“云村共香饭,水月喻秋花。”明 宋濂《题方方壶画锺山隐居图》:“相期守规中,结庵在云村。”
竹村
亦作“竹邨”。竹林茂盛的村庄。唐 杜甫《敝庐遣兴奉寄严公》:“野水平桥路,春沙映竹村。”唐 杜牧《忆游朱坡四韵》:“带雨经荷沼,盘烟下竹邨。”


  
  
相关资料

“东道主”词语的由来
云的别称和雅称
古代皇后的别称
古代十大名曲历史故事
丈夫(老公)的别称雅称
妻子(老婆)的别称雅称
天津的别称
元宵节的别称
古代对夕阳的雅称
古代一些冷门的雅称别称
北京的别称
皇帝的别称
24个语文教材里的词语故事
古代各种花的别名别称
兰花的别称雅称
粽子的别称
牡丹花的别称雅称
古代床的别称雅称
古代对父亲的称呼及雅称
古代鹤的别称
古代鸡的别称雅称
重阳节的别称、俗称
樱花的别称和雅称
古代鼠的别称
古代老虎的别称大全
初一到初七的别称
雪的别称雅称
荷花的别称
冬至的别称
古琴的别称

版权所有 在线汉语字典   浙ICP备0501916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