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汉语字典
部首检索 | 拼音检索 | 笔画检索 | 起名

  
  
三纲八目指的是什么及简介

三纲领:

明德、新民、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领八条目,中国宋、明时期理学家对《礼记·大学》的中心论点所作的概括。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
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三纲领八条目成为后世封建政治伦理哲学的重要内容。
《大学》本身对“格物”、“致知”未作解释,朱熹认为这是原文有阙佚,于是补撰《格物致知传》一章,简括地表述了他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给《大学》增添了原来没有的哲学内容。
此后,在理学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以及理学家和反理学的思想家之间,围绕“格物致知”问题展开了争论,在客观上促进了理论思维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哲学史。



       《大学》分“经”、“传”两部分:“经”指的是道、根本、原则和规律;“传”则用以诠释“经”的。大学的经文名为“大学之道”,其内容有“三纲八目”之分。“纲”是大纲、纲领,指主要的部分;“目”是细目,大项中再分的小项;纲目即大纲和细目,古有“纲举目张”一说。《大学》“三纲”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总有“三纲”,共分三步:首先是了解明德的修养,完善自我;然后深入民间做亲民的工作为民服务;最后达到圆满的至善境界。“八目”中格物、致知是求取知识,诚心、正意、修身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事功,做一番事业,为人民立功,实现人生价值,达到人生目标。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是明明德的过程,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亲民、止于至善的路径。

  从格物到正心属“内明”之学,“内明”修养达到了明德的境界,由此“外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用”须从修身做起,故修身是内明外用之间关键,其实,八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目的,是故《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之外,齐家,整治好自己的家庭也极为重要。历史上即使是开国之君的帝王之家,同样由于夫妻之情,儿女之爱而每每出事,大权旁落,甚至亡国亡君,很足以引起我们警觉。千古一帝秦始皇,儿子不肖,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几乎夺走了刘家的天下;唐高祖李渊三皇子明争暗斗,导致兄弟相残玄武门;宋太祖赵匡胤有弟赵光义,是否被他害死,至今是烛光斧影,千古之谜;清朝第一帝康熙皇帝,也有众阿哥火拼争皇位之举。故而修身、齐家实是治国、平天下不可或缺的两大前提。

  “八目”常被简化为“修齐治平”四字。“修齐治平” 乃儒家入世的代表思想,是历来儒家的人生抱负,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但做到这点绝非易事,即以孔夫子本人而言,他也曾有志仕途,报国为民,54岁前致力于鲁国政治而壮志未酬。后遂周游宋、郑、陈、卫、蔡、楚等国,希望以所学匡扶天下。“累累若丧家之犬”,“席不暇暖”,屡受侮辱,直至追杀,14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终于道不得行,无功而返。孔子68岁回归故里,潜心蓍述,教授门徒,73岁赍志而殁。生前未得志,身后却获殊荣,被历代君王尊为“至圣先师”。他的学识思想流传至今,历久弥新。

  孔子逝世107年之后,又有一位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为“亚圣”的孟子(名轲)出世。他矢志传承和积极宣扬“八目”,追求“修齐治平”之道。也像孔子一样,同游齐、宋、滕、薛、魏列国,宣传“仁义”思想,推行“仁政”观念。但在战国时代,你征我伐,“仁义”何用?“仁政”何为?孟子虽曾一度做过齐宣王的客卿,终不见用,退而依然走了孔子著书立说、教授学生的道路,他和学生把自己的学说整理成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孟子》。

  而实现了“修齐治平”之道的也不是没有,在下以为最有代表性的当推汉时张良和晚清曾国藩。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刘邦创业的重要谋臣,全歼楚军,一统天下,基功实为汉初“三杰”之冠。但他能功成身退,不贪名利,无田宅之好,无声色之嗜,既躲过了刘邦、吕雉杀戳功臣之祸,也免去了萧何的屈身之辱,洁身远引,终得善终。

  曾国藩少年时期便以聪明、勤奋、好学而享誉地方,23岁进入仕途,一生修身砺志,犹重慎独,以一介儒生之身,组建湘军,剿灭了危及清政府的太平天国,出将入相,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官至极品。在满清一贯排汉的背景下,能做到这点确乎难能可贵。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角逐功名,治国平天下。而后他自觉功高震主,决计“辞荣避位”,“功成身退”。曾国藩在“道德、文章、事功”三方面都做得颇为圆满,故有人推崇他为近代完人,成为许多名人政要乃至平民百姓的学习榜样。

  对于“三纲、八目”,南怀瑾先生另有“四纲、七证、八目”之说。四纲是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前“大学之道”一句的“道”字,“道”是“大道”,应是首纲,合为“四纲”。七证是指“知、止、定、静、安、虑、得”,是求证大道的七个学养台阶,也可说是七步学养功夫。只有通过这“七证”,才能走向“八目”。

  《大学》的“三纲”的实现是以“八目”为步骤的。“八目”的指向包含着“身”、“家”、“国”、“天下”四个层面和“修”、“齐”、“治”、“平”四种相应的行为。“修身”是“治国平天下”之本,而“齐家”则是二者的中间环节。《大学》在整体结构上是分为物、身(个人)、家国天下(社会)三大层次的,上一个层次就是下一层次的本。

修已安人

  “修齐治平”以修身为核心,然后顺势外推,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管理家庭,治国是治理国家,“国治而后天下平”,都属于管理的范畴,所以“大学之道”,实际上就是“管理之道”,“大学之道”作为“管理之道”,它表达的是“管理的最高原理”,即“管理哲学”。管理涵盖管理经验(实务)、管理科学(知识)、管理艺术(灵巧)和管理哲学(智慧)四个方面,而以管理哲学为中心、为统帅。

  近代学者梁启超说得清楚,儒家哲学概括起来,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庄子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庄子?天下》)。“内圣外王”,内具圣人之德,外行仁政王道。一个人通过修养达到了“内圣”的境界,便有可能做出利人利己的“外王”业绩来。因此,《大学》称管理大道,是万古帝王师之学,是管理者学习的东方圣经、治理宝鉴。

  “修己安人”一语出自论语,孔子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篇》。修养自己使人安乐,使老百姓安乐。南怀谨先生说:“你自己修养好了(修正自己心里的思想和外表行为)…进一步要利人、利社会…还要利天下、利百姓。”“一生平安”是当今人们普遍追求的理想,生活安定、安居乐业、身安心乐,怎一个“安”字了得。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管理活动始于“修己”的功夫,而终于“安人”的行为。“安人”是管理终极目的,孟子赞美周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修己安人”乃可构建和谐社会。

仁政德治

  “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在治其国”,人世难得天下平。儒家修身,意在外王,目的在治国,报国为民,止于至善。何以治国?儒家的回答是:仁政德治。

  《大学》即有许多论述,所谓絜矩之道。君子必须做到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大学传九》有“一家仁,一国兴仁。”“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大学传十》还说:“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子曰:“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德即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德的基础是仁。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的意思就是爱人。仁是儒家的中心思想,最高的道德标准。以人为本,离开了“爱人”,人将不成其为人,社会也将不成其为社会,仁是道德的义务意识。仁的体现是“忠恕”(《论语?里仁》。“忠”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最终归宿,是报国恤民,是至高至圣的道德境界。“忠”的底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宽恕,“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反映了仁的道德责任意识。

  “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就是仁。“仁”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政德治。德治反映了儒家主张用个人的人格修养来影响别人,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通过改变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改变整个社会。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是鲁国上卿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的答话。当时鲁国盗贼猖獗,季康子意欲多杀以止奸,孔子不同意刑杀,认为上若为善,则民亦化之。孔子上述的话是他打的比喻。“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便向哪边倒。”朱熹也解释道:“为政者民所视效,何以杀为?欲善,则民善矣。”“百姓不治,有司之罪也。”上行下效,以德化民,是谓仁政德治。

  孔子又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治国者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老百姓就会像“群星绕北斗”一样,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此外,孔子还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政,就是正道。你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上位的人本身正派,不发命令,人民会遵照去做;他本身不正派,虽然发布强制性命令,也不会服从。“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如果国君能端正自身,对于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端正自身,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强调君主治国必须正身以教人,身教重于言教,起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与法家的法治相对立,前者崇尚的是德治,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治理人民采用政令,约束人民采用刑罚,人民为了逃避刑罚而无廉耻之心;治理人民采用道德,规范人民采用礼义,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心悦诚服,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领导方式。

  提起“无为而治”,一般都以为是老子道家学派的主张,其实不然,孔子不仅具有“无为而治”的思想,而且是最早见诸书面的。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大治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他只是端庄地向南坐在王位上罢了。从现代管理的角度讲,“无为而治”可说是一种“最小―最大原则”,即如何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孔子的确一贯主张重教化,省刑罚,薄税赋,厚施予,这些都属于德治的范畴。但道德教化不是宽大无边,该用刑罚时还要用刑罚的。孔子认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宽猛相济,软硬兼施,才能达于“政和”,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基本上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

  当然,儒家无疑更注重德治,而以法治为辅。而在现实世界,无论中外,强调的恰恰是法治,认为只有健全法制,才能保障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道德与法制是不可偏废的,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缺乏合理性,没有法律的保障的道德也是不可靠的,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清人赵藩对诸葛亮治蜀经验,概括书写成一副对联,至今挂在成都诸葛亮殿:“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亮南征孟获,“攻心为上”,七擒七纵,终致心服;治理国家“宽严相济”,但要审时度势,掌握恰当,才不致造成偏颇。胡锦涛主席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都属于道德领域,为法治作了强有力的德治支撑。

诚信感应

  “修己”如何成功地到达“安人”,在于“感应”,即以“修己”产生之“感”,获得“安人”之“应”。孔子主张感化,用行动来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感应的意思也差不多,即人因受到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或行动。

  感应的力量相当于牛顿万有引力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是“感”,“反作用力”是“应”,“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君王治国必先修己,在亲民之中发出有利于民之感;民得利后作回报,也会作出有利于国之应。应由感生,感应互动,国乃可治。

  “修己”感应“安人”,依靠的是诚信。诚是诚实、诚恳、诚挚、可信赖。据说在历代帝王中颇有大气的宋太祖处事即“以诚为本”。信是诚实不欺、可靠、值得信任。汉高祖刘邦以“约法三章”而取信于民,夺得了天下。诚信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当今我们民族固有美德出现了流失的迹象,所谓“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价值底线一再松动,社会公德面临挑战,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的道德荣辱观中就有一条“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诚信观。

  管子说过:“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诚信是行走天下的关键。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但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难以存在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怎么可以立身处世。“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王安石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商鞅》)管辖百姓在于信诚,“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美德是树的根本,财富是树的枝梢末节。

  古人还说:诚则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在上者必须自己诚信,不说假话,没有二重标准,以身作则,身教言教,民众才能心服口服,精诚团结,共举国事达到国家兴隆,人民安泰的太平盛世。

古为今用

  江山不管兴亡恨,风雨关情话今朝。我们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学习管理,为的是古为今用。泥古不化不行,照搬照抄也不行。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现实有机地灵活结合,方能取得实效。我们学习《大学》,首先要学的是改变自己,立足自身,把自己身上的优点发扬光大,放到最大,到这一天,成功也许就离你不远了。

  《大学》中所讲的“国”,是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封地,称“国”,“天下”则是周王统治的全部版图。这和今天“国”、“天下”的概念是不同的。“修齐治平”之道,当然要联系当今企业管理的实际。台湾新闻界宿耆曾虚白先生,曾送给从事企业经营的儿子曾坦一幅字画,题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箴言。同时还加了注释:修身指帮自己公司发展,齐家则是帮助卫星工厂,治国是充实国内市场,平下天意味打开外销市场。他把先贤的哲理,做了现代化管理的解释,可称道贯古今之作,很有启迪意义。


  
  
相关资料

赉和赍的区别
漂浮与飘浮的区别
诗经叠词大全
形容很小的字、词语
常用偏旁部首名称及意义表
汲取和吸取的区别
诗经中的农具的汉字
“中国成语大会”里的成语大全
“仔”和“崽”的区别
爆料和曝料的区别
25个经常写错的词语
值勤和执勤的区别
“汇聚”和“会聚”的区别
小学一年级语文好词好句整理
类别和类型的区别
鹊与雀有何区别
乐陶陶和乐淘淘哪个正确?
淬炼还是粹炼?
笃行与践行的区别
度过和渡过的区别
季军和殿军的区别
一个字到四个字的叠字大全
卡塔尔的正确读音
汨和汩的区别
相传与留传的区别
古人名字的别称有哪些
文言文中与粮食有关的汉字和词语
拥入和涌入的区别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到底是“斯”还是“是”?
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词语:第一期、第二期

版权所有 在线汉语字典   浙ICP备0501916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