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汉语字典
部首检索 | 拼音检索 | 笔画检索 | 起名

  
  
怎么区分比喻和比拟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比喻、比拟的区别是什么呢?不少同学搞不清楚,在答题时似是而非,失分较多。现将比喻、比拟相关知识作简要介绍。

    一、比喻

(一)概念: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事物间是以乙喻甲,重在“喻”,甲乙是一主一从的关系。

(二)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如同”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等于、变成、化为”等连接,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曹植)。

    二、比拟

    (一)概念: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拟人)或把人拟作物(拟物),把甲事物摹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二)种类:

    1、拟人。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物拟作人的修辞手法。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三、区别

    (一)从结构上区别

    从语法角度看,可用抓主干、理枝叶的办法,从句式结构来区别比喻句和拟人句。拟人不能出现“像”字,例如: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

杨柳风即春风,例两句的本体都是“春风”。但句的喻体“母亲的手”在句中出现了,全句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像”构成,是比喻句;而句的拟体“人”却没有在句中出现,全句只由本体和描写拟体的词语“温柔地抚摸着你”构成,是拟人句。

    也就是说,比喻重点在“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拟人是仿照人,由本体和描写拟体的词语构成,重点在“拟”,而拟体(人)则在句中不出现。

    比喻句,特别是比较复杂的比喻句,只有比喻词,没有其它的动词,陈述主语的动词一般是描写事物的,或者受动者是物。拟人句中,陈述主语的动词一般是描写人物的。当然,并不是外在形式上有“像”“仿佛”等喻词的句子就一定是比喻句。

    (二)从内容上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从内容上看,运用比喻,不管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喻体必须出现,不能省略。本体不一定出现,如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

    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如:雨扯天扯地下着……地上射起无数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喻体是箭头、瀑布,本体没有出现,分别是雨点和屋檐水。

    运用比拟,本体(被比拟的事物)必须出现,拟体(比拟的事或人物)不出现,一出现就成了比喻。比拟只是临时把拟体的某种品格特征赋予本体。如:

    勇敢的海燕。只出现本体“海燕”,拟体(人)没出现。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银烛照红妆。这是苏轼《海棠》诗中的名句。这里苏轼把海棠当作一位“红妆”美女了。前一句中本体是“花”,拟体“人”没有出现。如果说“海棠像人一样睡去”那就是比喻了。

    (三)从性质来区别

    1、比喻与比拟客观基础不同。

    比喻构成的客观基础是相似性,比拟构成的客观基础是仿照性。“拟”就是仿照的意思。比拟不要求两者有相似性。如“勇敢的海燕”是把“海燕”当成具有人物的勇敢行为来写的,因而是拟人。“海燕像勇士”是说海燕在不怕危险、有胆量这一点上与勇士是相似的,因而是比喻。

    2、比喻与比拟侧重点不同。

    比喻是以乙喻甲,重在“喻”,甲乙一主一从。如“纪念碑像巨人”就是以“巨人”喻纪念碑。比拟是以乙当甲,重在“拟”,甲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把油蛉和蟋蟀比拟为人。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摹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 “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的、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四、修辞的作用

    1、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比喻的作用有: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写喜爱之物,可以把物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写憎恨之物,可以把物写得丑态毕露。比拟的作用有: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充满情味。

    在古诗中,把物人格化,还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如刘颁的诗《新晴》中“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闲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又如杨万里的诗《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诗中“荷花”被西风吹动而深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娇羞之态,把“荷花”当作有生命、有灵魂的少女;基调活泼有趣,文笔清新,摇曳多姿,表露出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

    总之,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答题时就会一目了然。在高考作文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比喻和比拟,增加文章的文采,打造文章的亮点,让阅卷老师为之倾心。

  
  
相关资料

赉和赍的区别
漂浮与飘浮的区别
诗经叠词大全
形容很小的字、词语
常用偏旁部首名称及意义表
汲取和吸取的区别
诗经中的农具的汉字
“中国成语大会”里的成语大全
“仔”和“崽”的区别
爆料和曝料的区别
25个经常写错的词语
值勤和执勤的区别
“汇聚”和“会聚”的区别
小学一年级语文好词好句整理
类别和类型的区别
鹊与雀有何区别
乐陶陶和乐淘淘哪个正确?
淬炼还是粹炼?
笃行与践行的区别
度过和渡过的区别
季军和殿军的区别
一个字到四个字的叠字大全
卡塔尔的正确读音
汨和汩的区别
相传与留传的区别
古人名字的别称有哪些
文言文中与粮食有关的汉字和词语
拥入和涌入的区别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到底是“斯”还是“是”?
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词语:第一期、第二期

版权所有 在线汉语字典   浙ICP备0501916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