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汉语字典
部首检索 | 拼音检索 | 笔画检索 | 起名

  
  
拼音 ,pī , 笔划 7
部首 五笔

演变 | 谜语 | 英语 |

康熙字典解字
原文:【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音毗。【爾雅·釋言】紕,飾也。【詩·鄘風】素絲紕之。【箋】素絲爲縷,以縫紕旌旗之旒縿。  
又【集韻】平祕切,音備。【正韻】毗意切,音避。義同。  
又【集韻】賔彌切,音。【正韻】蒲糜切,音皮。緣也。【禮·玉藻】縞冠素紕。【註】緣邊也。  
又【廣韻】符支切【集韻】頻彌切,音陴。義同。  
又【廣韻】匹夷切【集韻】篇夷切,音批。【禮·大傳】五者一物紕繆。【註】紕繆,猶錯也。又【玉篇】紕,纇也。  
又【廣韻】繒欲壞也。  
又【增韻】繒疏也。  
又【集韻】蒲眠切,音蹁。【說文】紕,氐人也。  
又【集韻】補履切,音比。義同。  
又【廣韻】昌里切,音齒。績苧一紕。出《新字林》。 【集韻】或作
考證:〔又【集韻】蒲眠切,音編。〕 謹按編非蒲眠切。今据原文音編改音蹁。

分类:【未集中】【糸字部】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紕)

布帛丝缕等破坏散开:线 了。把这一团毛线 开。


(紕)

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素丝 之”。
所镶的边缘:“缟冠素 ”。


(紕)

古代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所织的兽毛布。

笔画数:7;
部首:纟;
笔顺编号:5511535

  
  

版权所有 在线汉语字典   浙ICP备0501916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