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试观公之行事,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讲,其与言顾行、行顾言何异乎!
夫孔子所云言顾行者,何也?彼自谓于子臣弟友之道有未能,盖真未之能,非假谦也。人生世间,惟此四者终身用之,安有尽期。若谓我能,则自止而不复有进矣。圣人知此最难尽,故自谓未能。己实未能,则说我不能,是言顾其行也;说我未能,实是不能,是行顾其言也。不似今人全不知己之未能,而务以此四者责人教人。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轻,人其肯信之乎?
吁!公果能自敬,则余何说乎!自敬伊何?戒谨不睹,恐惧不闻,毋自欺,求自慊,慎其独。孔圣人之自敬者盖如此。若不能自敬,而能敬人,未之有也。所谓本乱而求末之治,无是理也。故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正脉也,此至易至简之学,守约施博之道,故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又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更不言如何去平天下,但只道修身二字而已。
公勿以修身为易,明明德为不难,恐人便不肯用工夫也。龙溪先生年至九十,自二十岁为学,又得明师,所探讨者尽天下书,所求正者尽四方人,到末年方得实诣,可谓无工夫乎?近溪先生从幼闻道,一第十年乃官,至今七十二岁,犹历涉江湖各处访人,岂专为传法①计欤,盖亦有不容已者。彼其一生好名,近来稍知藏名之法,历江右、两浙、姑苏以至秣陵,无一道学不去参访。虽弟子之求师未有若彼之切者可谓致了良知更无工夫乎?然则公第用起工夫耳,儒家书尽足参详,不必别观释典也。解释文字,终难契入;执定己见,终难空空;耘人之田,终荒家穰。愿公无以刍荛②陶渔之见而弃忽之也。古人甚好察此言耳。
(李贽《答耿司寇》节选,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礼记·大学》节选,有删改)
【注】①传法,佛教用语,指传播佛法或以佛法传后人,这里指传播学问。②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虽弟子之求A师B未有C若D彼之切者E可谓致F了G良知H更无工夫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哪里,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安”意思不同。
B.谨,指谨慎,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的“谨”用法不同。
C.盖,与《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盖”用法不同。
D.乐,指喜好,与《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自己没能做到君子“四道”,这并非自谦,这是“言顾行”。
B.李贽认为耿司寇没有必要再参看佛典,他固执己见,看了也难有真正认知。
C.李贽希望耿司寇不要因为粗陋卑下之人的意见,而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张。
D.材料二认为,小人表面上再怎么装作善良恭顺,别人一样也看得非常透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轻,人其肯信之乎?
(2)此正脉也,此至易至简之学,守约施博之道。
14.两则材料观点有不少契合之处,请完成下面表格。(3分)
答案:
10.(3分)BEI(评分标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3分)D(意思相同,都解释为喜好。)
12.(3分)C(李贽希望耿司寇不要轻视打鱼砍柴一类普通人的见解。古人说很喜欢考察这些话(常人的浅近之言)。)
13.(8分)(1)(4分)对别人的要求非常多,而自己承担的却很少,人们难道肯相信他吗(人们怎么肯相信他呢)?(“所”字结构、“任”、“其”,每译对一处给1分,整句通顺给1分。)
(2)(4分)这才是正统(正统的一脉相承的东西),这也是极为容易极为简单的学问,是操持简约,施效广大的善道(方法)。(判断句1分,“正脉”“守约施博”,每译对一处给1分,整句通顺给1分。)
14.(3分)①君子必诚其意。
②独处时保持警惕和谨慎。(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试看您的所作所为,全是替自己和家庭考虑,没有一点儿是替别人打算的。可是,等到一张口讲学论道,就说别人都是为自己,我则是为他人;别人专门利己,我专门利人。您所讲的不一定是您所做的,您所做的又是您没有讲的,这和圣人所说的“言顾行、行顾言”是多么不一样啊!
孔子所说的“言语要顾及行动”,是什么意思呢?他自称在子、臣、弟、友这四种道德方面没有做到,那是真的没做到,并不是假谦虚。人生在世,只有这四种道德是要终身奉行的,哪有完全做到的时候。如果说我做到了,那么自己就会停止不再进步了。圣人知道这四种道德最难完全做到,所以就说自己没能做到。自己实际没能做到,就说不能做到,这是“言顾行”;说自己没做到,实际上也没有做到,这是“行顾言”。不像现在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没有都做到,却致力于用这四种道德要求别人,教训别人。对别人的要求非常多,而自己承担的却很少,人们难道肯相信他吗?
唉!您果真能自敬,那么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自敬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行为也应谨慎检点;在人们听不到的地方,讲话也要警惕畏惧,做到不自欺,求自我满足,在独处时,也保持谨慎。孔圣人的自敬就是如此。如果不能自敬,却能敬人,那是没有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根本(自身道德修养)败坏,而想末节(“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做到好,没有这样的道理。所以说,要一概以修身作为根本。这才是正统,也是极为容易极为简单之学,是操持简单效果却显著的方法,所以说:“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己开始,然后影响别人,从而使天下太平。”又说:“每个人只要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长辈,天下就太平了。”并不另讲如何去平天下,只是强调修身二字而已。
您不要认为修身是很容易的事,发扬光辉的美德并不难,就担心人们在这方面不肯用工夫。龙溪先生活到九十,自二十岁开始做学问,又得明师指导,对天下之书都进行了探讨,到处向人请教求指正,到晚年才得到真实的造诣,能说没有下工夫么?近溪先生从幼年就开始领会一些道理,科举应试中进士十年后才去当官,至今已七十二岁,还经常远涉江湖各处拜访别人,难道是专门为了传播学问吗?也因为不容许自己停止不前。他一生好名,近来稍知隐藏名声之法,走遍江右、两浙、姑苏以至秣陵,所有的道学先生都去参访。即使弟子拜师,也没有他这样的恳切急迫,可以说他真正获得了良知,难道能说他没下工夫么?这样那么您若也想用工夫,儒家之书尽可以参酌研究,不必再参看佛典。因为佛典的解说,很难契合您的心思;您固执己见,也难以对佛教有真正的认知;替别人田里除草,那会失去自己的收获。愿您不要轻视打鱼砍柴一类普通人的见解而弃置忽视它们。古人很喜欢考察这些话(常人的浅近之言)。
材料二: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裕能使房屋华丽,品德能让自己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思不在这里,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