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题目。
[甲]
臣窃惟海内涂炭,四十余栽矣!赤子①嗷嗷无告,不可以不拯;国家凭陵之耻,不可以不雪;陵寝不可以不还;舆地不可以不复。此三尺变子之所共知,曩独畏其强耳。韩信有言:“能反其道,共强易弱。”况今虏首庸儒,政令日驰,舍戎狄鞍马之长,而从事中州浮靡之习,君臣之间,日趋怠情。自古夷狄之强,未有四五十年而无变者,稽之天时,揆②之人事、当不远矣。不于此时早为之图,纵有他变,何以乘之?万一朋人惩创,更立令主③;不然,豪杰并起,业归他姓;则南北之患方始。又况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谢④,生长于戎,岂知有我?
(节选自陈亮《中兴论》)
[乙]
虏人之地,东薄于海,西控于夏,南抵于淮,北极于蒙,地非不广也;虏人之财,签兵于民而无养兵之费,靳思于郊而无泛恩之赏,又辅之以岁币之相仍,横敛之不恤,则财非不多也;沙漠之地,马所生焉;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调之众矣。以此之形,时出而震我,那在所可虑,而臣独以为不足恤者,益虏人之地虽名为广,其实易攻,惟其无事,兵劫形制,若可纠合,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
(节选自辛弃疾《美芹十论》)
[丙]
南歌子⑤
(宋)陈亮
池草抽新碧,山桃褪小红。寻春闲过小园东。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
游镫归敲月,春衫醉舞风。谁家三弄学元戎⑥。吹起闲愁、容易上眉峰。
[注释]:①赤子:指百姓。②揆:估量,揣测。③更立令主:另立各的国君。④殂谢:死亡衰退。⑤这首词是陈亮闲置期间所作。⑥“三弄”指代箫管;“元戎”,泛指军事。
6.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浮靡之习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B.豪杰并起 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C.其实易攻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兵劫形制 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7.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共有十个篇章,[乙]文选段出处正确的一项是( )
A.《察情》 B.《观衅》 C.《详战》 D.《审势》
8.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稽之天时,摆之人事,当不远矣。
(2)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
9.下列有关[丙]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春闲过小园东”写出暮春时节,词人寻见春天的经过,体现其内心暂时的闲适。
B.“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一个“乱”字,不仅实写花乱,更暗写词人内心之乱。
C.“游镫归敲月”,一个“敲”字,以春游归来月下敲门之声反衬出周围世界的静谧。
D.“春衫碎舞风”表面看上似乎写出词人落拓不羁,实则表现作者内心的孤寂与痛苦。
10.请根据[甲][丙]诗文的内容,说说你对“吹起闲愁、容易上眉峰”中“闲愁”的理解。
11.“能反其道,其强易弱”,强的一方也可以变成弱的一方,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金国可能由强变弱的原因。
答案:
6.B 7.D 8.(1)从天时来考察,从人事来估量。(这种情况)应该不会远了。
(2)(金人)一旦受到惊扰,他们就会产生愤怒,纷纷争斗,地方割据就会像蜂一样出现(蜂拥而起)。 9.A 10.①词人的闲愁是由箫管所奏的军乐引起;②“闲愁”既是词人此时寻春闲过、无所事事的孤寂;③也是指收复失地、救国救民这一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与愤懑。④“容易上眉峰”表明这种愁绪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11.①受中原奢靡之风影响,日渐懈怠;②夷狄四五十年内没有不变的;③金人占地广阔,却不擅于治理;④金人受到惊扰,容易内斗、分化。
【解析】6.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A. 靡费,奢靡/倒下;
B. 都表示同时,一起;
C. 容易/交换;
D. 管控、制约/规模;
故选B。
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出处。结合文言文内容可知,[乙]文选段出处自辛弃疾《美芹十论》的《审势》篇。辛弃疾于乾道元年向孝宗上《美芹十论》。奏议对宋、金对立的形势和战争发展方向作了详尽的分析,并论述了对金斗争的方针,希望最高统治者树立收复失地的信心。全文分十个部分,《审势》即其中的第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他对形势的估计和判断,针对孝宗慑于敌人强大的心理,运用事例对形和势既相连系、又有区别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强调人心的向背和统治者内部的团结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指出敌人表面强大的不足恃,激励孝宗见微知著,树立信心,坚持抗金复国的国策。全文紧扣“形与势异”这一命题展开。全篇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说服力。
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稽”:考察;“摆”:估量。(2)“忿”:不平;“怒”:愤怒;“蜂起”:像蜂一样出现。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暮春”表述有误,从诗句“池草抽新碧”可知,该句描写了初春时小草发出嫩芽的场景。“暮春”指的是春季的末尾,代表春天快要结束了。
故选A。
10.本题考查诗歌句子和词语的鉴赏。题干要求根据[甲][丙]诗文的内容,说说“吹起闲愁、容易上眉峰”中“闲愁”的内涵,答题时既要围绕“闲愁”分析该词的具体内涵,分析该句的中的重点字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也要将“闲愁”带入整首诗歌中剖析情感。[甲][丙]诗文都是陈亮所著,陈亮仕途坎坷,著《南歌子》时期处于闲置阶段,无所事事,十分孤寂,“愁”字或许愁的是自身时日荒废。结合丙诗“吹”字可知,诗人听到军乐,感慨于国家、人民的命运,心中无比惆怅,思虑未来,因此闲愁。结合甲文《中兴论》内容可知,当时,天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故土沦陷,国家遭受凌辱,这份愁绪里也包含了自己渴望收复失地、救命于水火的担忧,所有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愁绪“容易上眉头”的原因。
1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题干要求分析“金国可能由强变弱的原因”,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可知,[甲]文中“而从事中州浮靡之习,君臣之间,日趋怠情”表明,金国受中原影响,已经不如往日那般骁勇,染上了奢靡之风。从“自古夷狄之强,未有四五十年而无变者”看出,异族强势,盛极必衰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乙文中描述了金国的占地十分辽阔,但正是因为如此,“若可纠合,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一旦金国内部发生纠纷,便很容易形成诸多纠纷。诸如此类的原因都可能会使金国变弱。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我私下考虑,天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已四十多年了。百姓哀号求救,无处可告,不能不加以拯救;国家遭受欺凌的耻辱,不能不予以洗雪;我朝的陵墓不能不归还;沦陷的土地不能不收复。这是三尺高的儿童都知道的道理,过去只是畏惧敌人的强大罢了。韩信有这样的话:“能够反其道而行之,那强大的可以变为衰弱。”何况如今敌方首领昏庸懦弱,政令一天天地松弛,放弃了戎狄跨鞍驰马的长处,而沾染上中原地区浮华靡费的陋习,君臣之间,一天天地趋于懈怠懒惰。自古以来异族的强盛,没有经历了四五十年而不变的。从天时来考查,从人事来估量,这种变化该不会远了。不在这时早日做好准备,即使敌方有什么变故,用什么去趁机取胜?万一敌人惩戒警惕,另立好的国主,或者豪杰并起,敌国的基业归于其他族姓,那么南北对峙的祸患才是真正的开始。又何况南渡以来已久远,中原的父老,一天天地衰亡,生长于异族统治下的人,岂知道有我大宋?
乙
虏人的土地,东边靠近海岸,西边受制于夏国,南边靠近淮南,北边靠近蒙古,不是不广阔;虏人的财产,在民众中挑选士兵但是没有养兵的费用,在大范围内谋求计策却没有广泛地进行嘉奖,再加上朝廷每年都会征收大量岁币,疯狂敛财毫不体恤民情,(因此)不是不富足。他们拥有的大漠地带,良马就生长在那里,每个人都熟悉骑马射箭这些过人技艺,因此他们的军队也可以说很多。他们凭借这样一种“形”,不时出兵震动惊扰我们的边境,这也确实是值得忧虑的。但是我独自认为这不值得担忧,因为虏人的土地虽然广阔,但其实很容易被分化。一旦受到惊扰,他们就会产生愤怒的纷争,地方割据就会到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