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节选自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商鞅用于秦,变法定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侯毕贺。
苏子曰:此皆战国之游士邪说诡论,而司马迁暗于大道,取以为史。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此司马迁之罪也。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敦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夫尧、舜、禹、汤,世主之父师也;谏臣弼士,世主之药石也;恭敬慈俭,勤劳忧畏,世主之绳约也。今使世主日临父师而亲药石,履绳约,非其所乐也。故为商鞅之术者,必先鄙尧笑舜而陋禹也,曰:“所谓贤主者,专以天下适己而已。”此世主所以人人甘心而不悟也。
用商鞅之术破国亡宗者,皆是也。然而终不悟者,乐其言之美便,而忘其祸之惨烈也。
(节选自苏轼《论商鞅》)
材料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亦易喻矣。商鞅之言,何为至今而不绝邪?无他,商鞅者,乍劳长逸之术也。用此而谏争绝,桎梏脱,则虽目劳于刑名文籍之中,而耽酒嗜色、佚游骄乐,可晏享而不辍。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
孰谓秦之法密,能胜天下也?法愈密,吏权愈重;死刑愈繁,贿赂愈章。涂饰以免罪罟,而天子之权,倒持于掾史。
设大辟于此,设薄刑于彼,细极于牛毛,而东西可以相窜。见知故纵,蔓延相逮,而上下相倚以匿奸。闰位之主①,窃非分而寐寝不安,藉是以箝天下,而为天下之所箝,固其宜也。受天命,正万邦,德足以威而无疚媿者,勿效尔为也。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何也法定于一王狱吏无能移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闰位之主:非正统的帝位。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吞舟漏网A而不敢B再触梁笱C何也D法定于一E王F狱吏无能G移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倾,使……倾覆,与《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中的“斗”用法不相同。
B. 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思相同。
C. “见疾于民”与《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中的“见”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D. “喻”意为“明白”,与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中的“喻”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认为,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更法令,改变土地制度,仍坚持以农业为根本,秦国实力得以增强。
B. 苏轼认为,秦国富强得益于商鞅变法、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诸侯都来祝贺等说法,并不可信。
C. 苏轼指出,圣君明主应师法尧、舜、禹、汤,察纳谏言,做到恭敬慈爱,节俭勤恳、忧心国事,懂得敬畏。
D. 王夫之相信人性本善,众怒难犯,反对法律条文巨细靡遗,认为在法律执行过程中要宽严相济。
13. 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此司马迁之罪也。
(2)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
14. 苏轼认为,“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而世主独甘心焉”。“学者耻言商鞅”和“世主独甘心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
【答案】
10. CDF 11. A 12. D
13. (1)严重的则表面和实质都尊崇效法,希望能够成功,这是司马迁的罪过。
(2)如果是一个没有忘记安逸享乐之情的人,怎能不把这(商鞅的法术)当作两全其美的方法呢!
14. “学者耻言商鞅”的原因:①商鞅法令的施行破坏了旧有的制度,致使社会秩序失范,贫富悬殊;②商鞅法令的施行致使王权旁落,贿赂风行,官吏相互勾结、贪赃枉法。
“世主独甘心焉”的原因:国君可以借此一劳永逸,消除歧见,挣脱束缚,专事享乐。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分别来自班固、苏轼和王夫之,探讨了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班固肯定了变法对秦国富强的贡献,但也指出其导致的社会不平等。苏轼则批评商鞅变法的残酷,认为其导致秦国最终灭亡,并强调圣君应效法尧舜。王夫之则从法治角度出发,认为商鞅法令过于严苛,导致吏治腐败,主张宽严相济。三者共同探讨了变法的利弊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人们如同吞舟漏网的鱼不敢再触碰捕鱼的工具,为什么呢?是因为法令由君王一人制定,而司法官吏不能改变。
“何也”是一个独立的问句,其前其后都需要停顿,CD处断句。
“法定于一王”是一个完整的表述,主语是“法”,后句的主语是“狱吏”,所以F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错误。“倾”和“斗”的用法相同,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使……争斗。句意:使邻国倾覆而雄霸诸侯。/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B.正确。句意:即使没有商鞅。/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达到这个地步的。
C.正确。表被动/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秦国后来被百姓痛恨。/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
D.正确。三个“喻”都意为“明白,知晓”。句意:也是容易明白的了。/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某件事情或信息被广泛知晓,几乎人人皆知。/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认为在法律执行过程中要宽严相济”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中的“宽斯严”不能理解为“宽严相济”,应理解为“法令宽缓就便于严格执行”。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宗”,尊崇效法;“庶几”,希望;“此司马迁之罪也”,判断句。
(2)“苟”,如果;“逸豫”,安乐;“恶”,怎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概括得出,商鞅法令的施行破坏了旧有的制度,周王朝的制度便不复存在,诸侯国超越等级没有了节制,致使社会秩序失范,贫富悬殊。
由材料三第二段“法愈密,吏权愈重;死刑愈繁,贿赂愈章。涂饰以免罪罟,而天子之权,倒持于掾史”和材料三第三段“设大辟于此,设薄刑于彼,细极于牛毛,而东西可以相窜。见知故纵,蔓延相逮,而上下相倚以匿奸”概括得出,商鞅法令的施行致使王权旁落,官吏的权力变大,贿赂越发畅行,官吏相互勾结、贪赃枉法。
由材料三第一段“无他,商鞅者,乍劳长逸之术也。用此而谏争绝,桎梏脱,则虽目劳于刑名文籍之中,而耽酒嗜色、佚游骄乐,可晏享而不辍。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概括得出,国君可以借此一劳永逸,消除歧见,挣脱束缚,沉溺于酒色、纵情玩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等到秦孝公任用商鞅,破坏井田,开辟田间的通道,以耕田和作战的赏赐作为急迫的事情,即使不是古代的方法,但仍以致力于农业根本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雄霸诸侯。但周王朝的制度便不复存在,诸侯国超越等级没有了节制。百姓中富有的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贫苦的人却以糟糠为食;强大的国家兼吞州县,而弱小的丧失了社稷。
材料二:
商鞅被秦国重用,变更旧法,制定新令,推行了十年,秦国的百姓非常喜悦,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捡,山林中没有盗贼,百姓富足,勇于为国家作战,怯于为个人争斗;秦国富强,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诸侯都来祝贺。
苏子说:这都是战国时期到处游说的策士们的邪说诡论,而司马迁不明大道,拿过来作为史实。从汉代以来,学者都以谈论商鞅为耻,而唯独当国君的人觉得称心如意,他们都表面回避提及他的名号,而暗地里采纳他的做法,严重的则表面和实质都尊崇效法,希望能够成功,这是司马迁的罪过。
秦国本来就是天下的强国,而且秦孝公也是有远大志向的君主,修治他的政教刑律十年,不被音乐、美女、田猎、游乐一类的事情败坏。即使没有商鞅,有不富强的道理吗!秦国富强的原因,是秦孝公注重农业生产、尽力耕作的结果,而不是商鞅严刑峻法的功效。秦国后来被百姓痛恨,像看待豺虎毒药一样,最后一个人带头造反,而子孙荡灭无遗的原因,其实是商鞅使它那样的。
尧、舜、禹、汤,好比是当国君之人的前辈老师;直言规劝以匡正国君过失的臣下,好比是医药和石针;恭敬慈爱节俭,勤恳劳苦,忧心国事,懂得敬畏,是国君的行为规范。现在让国君每天面对老师、亲近医药和石针,行动遵守规范,不是他们所喜欢的事。所以推行商鞅法术的人,一定先鄙视尧,嘲笑舜,认为禹浅陋,说:“所说的贤明君主,只不过专门让天下适合自己罢了。”这是世上当国君的人称心快意而不觉悟的原因。
用商鞅的法术使国家破败、家族灭亡的人,都是这样。这样却始终不觉悟(的原因),是喜欢他们的话好听并对自己有利,却忘了祸殃的残酷猛烈啊。
材料三: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的善良心地,而众怒不能违犯,众怨不能听之任之,也是容易明白的了。商鞅的言论,为什么到今天仍然没有销声匿迹呢?没有别的,商鞅的法术,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因此君王就可以消除不同的意见建议,摆脱束缚,那么即使眼睛会因阅览法律条文、典章制度而受累,但沉溺于酒色、纵情玩乐,可以长久安享而不断绝。如果是一个没有忘记安逸享乐之情的人,怎能不把这(商鞅的法术)当作两全其美的方法呢!
谁说秦的严密法令,能够宰制天下呢?法令越严密,官吏的权力就越大;被法令处死的人越多,贿赂就越发畅行。人们想方设法来掩饰罪行以避免落入法网,而天子的权力,就旁落到属官手中了。
在这方面设置死刑,在那方面设置轻刑,法令比牛毛还要细密而繁多,并且不同地方、不同类别的法令还可以相互衔接补充。罪行被察觉却网开一面,渐成风气,以致上下相互倚仗勾结来隐瞒奸情。非正统的国君,由于窃取了不应得的地位而睡卧不安,借这来控制天下,结果被天下人控制,本来应该这样啊。承受天的旨意,正大光明地治理天下,品德足够立威天下而心无愧疚的君王,不要效仿这样的作为啊。法令宽缓就便于严格执行,法令简便就能安定天下。人们如同吞舟漏网的鱼不敢再触碰捕鱼的工具,为什么呢?是因为法令由君王一人制定,而司法官吏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