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①,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矣。”乃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裹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
材料二:
豫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
【注】①知伯,即智瑶,也称“智伯”,春秋末期晋国大夫知(智)氏家族的家主。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居顷A之B襄子C当出D豫让伏E所当过F桥下G襄子至H桥而马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漆,涂漆,“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为“与……交好”,两者活用类型不相同。
B.众人,指一般人,与《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众人”词义相同。
C.爱,爱惜、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爱”词义不相同。
D.厌,也作“餍”,意为满足,与《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的“厌”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在范氏、中行氏门下不得志,投靠知伯后受重用。他认为知伯把自己当国士对待,所以不顾一切要为知伯报仇。
B.豫让为了刺杀赵襄子,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刺杀未能成功,他请求击刺赵襄子的衣服,然后被杀,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C.豫让认为刺杀赵襄子替知伯报仇是国士报答君主的方法,但方孝儒认为豫让没能尽到国士应尽的职责,自甘沦为刺客。
D.方孝孺认为如果豫让在知伯肆意妄为时直言劝谏,甚至以死劝谏,使知伯醒悟,避免灭亡的命运,则豫让虽死犹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矣。(4分)
(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4分)
14.方孝孺为什么认为豫让不配称“国士”?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BDG
【解析】原句为:“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
11.C
【解析】“忠臣不爱死”的“爱”意为“吝惜”,与“吾何爱一牛”中的“爱”词义相同。
12.B
【解析】 “被杀”错误,依据文本一“遂伏剑而死”可知豫让是自杀而死,不是被杀。
13.⑴士人为赏识自己的人而死,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我一定要报答知伯。(“悦”、“容”、“其”各1分,句子大意1分。)
⑵知伯虽然顽固愚昧,但被他的至诚感动,也许会再醒悟过来。(“不灵”、“庶几”、“感其至诚”的被动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方孝孺认为“国士”是能够挽救国家危亡的人,应该在主人犯错之时及时劝谏。豫让在知伯贪婪暴虐之时并没有及时劝谏,导致知氏灭亡;只是在知伯死后逞血气之勇。故认为豫让不配称“国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豫让最初侍奉范氏、中行氏而不受喜欢,他就离开而投奔了知伯,知伯很赏识他。等到赵、魏、韩三家瓜分了知氏,赵襄子因最怨恨知伯,把知伯的头拿来当作盛酒器皿。豫让逃到山中,说:士人为赏识自己的人而死,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我一定要报答知伯。于是用漆涂身生癞,剃掉须眉,毁伤自己的面容,又吞炭使嗓子变哑,改变自己的声音。过了不久,赵襄子将出外巡视,豫让预先埋伏在他要经过的桥下。襄子到了桥上而马受惊。襄子说:这必定又是豫让。派人一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赵襄子当面责备豫让,说:您不也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知伯灭掉了范氏、中行氏,您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知伯。知伯已死,您为什么偏偏这样拼命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把我当普通人对待,所以我也像普通人那样去报答他;知伯把我当做国士,所以我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于是慨叹而又悲伤,派兵把豫让围起来。豫让说:我听说明君不埋没别人忠义,忠臣不吝惜一死以成就名声。今天的事,我本当伏法。但我仍希望拿您的衣服来让我刺它,那样的话我虽死无憾。赵襄子认为他很有义气,就让人把自己的衣服交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三次跳起来,喊着天挥剑击刺襄子的衣服,说:“这样我就可以报答知伯了”。于是就就挥剑自杀而死。
材料二:
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所谓国士,就是能挽救国家危亡的人。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分内的土地,不要互相侵夺,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无缘无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就要产生忿恨之心;人家给了,就产生骄横之心。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会失致;骄横必然傲视一切,傲视一切必然导致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这样一来,知伯虽然顽固愚昧,但被他的至诚感动,也许会再醒悟过来。 从而与韩、魏讲和,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假如这祥,豫让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难道不胜过斩衣然后自杀吗?
豫让在那时,竟然连一句开导主人,使他醒悟的话都没说。看着智伯的危亡,就像越人远远地看秦人的肥瘦一样。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的报答竟然能像这个徉子吗?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这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