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阅读练习及答案
林之奇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孟子之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 魏之为国可谓困矣。魏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而孟子则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然孟子学子思者也。 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所以利之也,上不仁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魏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 温公【1】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 之对魏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人异故也。”此说可谓尽之矣。
    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不免于利。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故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何也?盖其所言之人异也。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夫子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子思既言利,而孟子不言之于魏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君子不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取材于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
注释:【1】温公,指司马光。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孟子之魏   适:适合
B. 夫孟子之来   意:猜想
C. 仁义所以利之也  固:本来
D. 而不免于利    卒:最终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君子之所以教人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
B. 上不仁下不得其所              
而孟子不言之于魏王
C. 所与言人异故也
夫子道传之子思
D.彼将利心而求于仁义
君子不天下俭其亲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魏之为国可谓困矣
魏国作为一个国家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
B. 尝问牧民之道何先
孟子曾经问畜牧为生的人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C. 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
已经知晓仁义可以带来很大的利益
D. 俭非圣人之中制
节俭不是圣人的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孟子到魏国时,魏王希望孟子能够帮助自己改变国家现状。
B. 孟子回答魏王时只谈仁义并不谈利,是因为魏王足够仁义。
C. 世俗之人用求利之心去求仁义,最终难免会失去仁义之利。
D. 智慧的人知道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做到不失人不失言。
10. 文章第五段作者认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说话的对象不同,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阐释的。(6分)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4分)
①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②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
③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
④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君子应具备哪些特点。
 
 
 
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6.A
7.C
8.B
9.B
10.(6分)答案要点:
①首先从孔子说起,突出子思和孟子两人言论不同,但都是善于向老师学习,很少对世俗之人谈利。
②接着用医家对不同的患者用药不同进行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说话的对象不同采用的回答也应不同。
③最后举可以对墨子和魏晋之君谈节俭,而不能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谈节俭的例子,运用对比论证进一步阐释观点。
11.(4分)答案要点:
①与人和睦相处,能独立思考,不盲目附和;
②为人处事安详、舒泰,谦虚而不骄傲;
③有远大的志向,追求道德仁义;
④遇事能反思自己,不推卸责任。
 
 
【参考译文】
 
孟子到魏国的时候,正赶上魏国人在马陵战败,秦国人掳走他们的公子印之时,魏国作为一个国家可 以说是处境艰难了。魏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是有什么对我国有利的高见吧?”大概是因为魏 国军队屡次失败,猜想孟子前来, 一定有奇谋秘计用来跟邻国作战取得胜利,从而洗刷他们屡次战败的过 失。所以问孟子用兵怎样才有利,怎样就会不利。但是孟子却说:“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说仁 义就行了。”
然而孟子是求学于子思的人。孟子曾经向子思请教治理百姓的方法什么是第一位的,子思说:“先让 百姓得到好处。”孟子说:“君子用来教育百姓的方法,只需要仁义就够了,何必要去说好处呢。”子思 说:“仁义本来就是用来使他们获利的,在上位的统治者不仁义,那么在下位的百姓就没法得到适当的安 顿:在上位的统治者不仁义,那么在下位的百姓就会乐于做奸诈的事,这样对国家的不利就严重了。”
孟子跟从子思学习,已经知晓仁义可以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他回答魏惠王却始终不拿利益来谈论, 为什么呢?司马光的论断说得好啊:“子思、孟轲的言论是一致的。只有仁德的人才明白仁义的好处,不 仁德的人是不明白的。所以孟子回答魏惠王时,只谈仁义而不谈及利益,是因为跟他说话的人不同的缘故 啊。”这种说法可以说是详尽了。
仁义并不是不讲利益,仁义的好处可以和有智慧的人说,很难与世俗的人说。和世俗的人谈论仁义的 好处,他就会用求利之心去求仁义,结果怎么能得到仁义的好处呢?用求利之心去求仁义,即使接近仁义, 但最终不免于逐利(而失去仁义之利)。所以只有孟子这样的人才可以和他谈论仁义的好处,不是孟子这  样的人和他谈论仁义的好处;就会有过失了。大概因为可以和他谈论仁义的好处却不和他谈论,就会错过 人才;不可以和他谈论仁义的好处却和他谈论,就会出言不当。有智慧的人不会错过人才,也不会言语不  当。
所以子思对孟子谈仁义之利,孟子对魏惠王只谈仁义而不谈及利,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跟他说话的 人不同啊。孔子很少谈及利益的原因,是他很少和世俗的人谈论利益。孔子的学说传给子思,子思的学说
传给孟子。孔子很少谈论利益,但子思却向孟子谈利益,这就是子思善于向孔子学习的地方。子思已经谈 到利益,但孟子却不向魏惠王谈利益,这就是孟子善于向子思学习的地方。比如医生用药,这个人所用的 药不可以用在那个人身上。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节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向墨子谈论节俭可以, 向秦始皇谈论节俭则不可以。节俭不是圣人的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向魏晋那些节俭吝啬的君子谈论 节俭是可以的,向汉武帝谈论节俭就不可以了。


相关文言文练习
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阅读练习及答案
欧阳修《论尹师鲁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孔丛子·论势》阅读练习及答案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两敌相争,此兴彼败》阅读练习及答案
《谏逐客书》《论李斯》阅读练习及答案
《登泰山记》《游黄山日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求人》《成王处襁褓之中朝诸侯》阅读练习及答案
《徐景山作画诱白獭》阅读练习及答案
《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季札赠剑》阅读练习及答案
《后汉书·班勇传》《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阅读练习及答案
《庄氏二子字说》《怀竹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非命》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旧唐书·高崇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史·萧会理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欲休妻》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余子俊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书·刘歆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兴裔《平山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吴子·励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游桂林诸山记》《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出师表》《关忠节公家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傅玄《马先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秋正义》《圣人之道,中而已矣》阅读练习及答案
《晋书·王沈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