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曾国藩《原才》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曾国藩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原 才
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 ①雠:应答,响应。    ②一命:泛指官职低微。
23. 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哉
B. 兮
C. 焉
D. 乎
24. 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会无法抵御。
B. 风俗习惯在民风形成中至关重要。
C. 社会风尚的影响由小及大逐渐增强。
D. 社会风尚的建设过程缓慢经历漫长。
25.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26. 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义之士都有能力转变、选拔并培养人才。
B. 选拔人才并且培养是为君、为官者之责任。
C. “移十人”“拔十人”至“移百人”“拔百人”,层递中凸显选拔人才之可能性。
D. “高明之地者”与“一命之上” 并举,点明移风易俗、培养人才的责任所在。
27.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23. C    24. C   
25. 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进而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    26. A   
27. 文章开篇点明人才培养之重要,再以古今对比突出先王之治天下,注重人才培养,由此批驳当今之在势者“无才”之说的谬误。接着分析培养人才的可能性以及责任所在。最后提出希望,呼吁当权者、士大夫采纳己言。
【解析】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解答此题时,结合语境内容“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分析,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应该用表示兼词的虚词。“焉”有兼词词性,表示于之、于此。故选C。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内容理解的能力。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微”“不可御”及句意分析。句意: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故选C。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提示“比喻论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结合文本内容“使贤者皆当路在势……而一时之人才出”分析,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进而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都有能力”错误,表述绝对化。结合“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分析可知,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故选A。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2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的能力。概括文章的思路,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概括思路。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将来作结,可谓原始要终,曲尽其义。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
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相关文言文练习
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明史·崔亮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新唐书·张孝忠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实与梁上君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纪事本末·削夺诸藩》阅读练习及答案
《聊斋志异》之《骂鸭》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世家·郑》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历代论·姚崇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君讳楙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劭《人物志·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叶伯巨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西番诸卫》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万里《诚斋集》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炎《竹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金圣叹《快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资治通鉴·齐州都督齐王佑》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苑·杂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重修望海楼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纪事本末·宗泽守汴》阅读练习及答案
《乌脚溪》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上高县学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辙《上高县学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寄闻人邦英、邦正》(一、二)《论圣学无妨于举业》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赵瞻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曾国藩《求阙斋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家书一封》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英才》《原才》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养晦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唐先生南归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英才》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槐阴书屋图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随州李君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阅读练习及答案
《忆弟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遵义黎君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原才》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谕纪泽纪鸿》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召悔》阅读练习及答案
《湖南文征》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