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天工开物·乃粒》《管子·轻重戊》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
纨绔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
(选自《天工开物·乃粒》,有删改)
材料二:
桓公曰:“鲁梁之于齐也,千谷也,蜂螫也,齿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梁之民俗为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服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桓公曰:“诺。”即为服于泰山之阳,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则是鲁梁不赋于民,财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郭中之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曳繑而踵相随,车毂齺,骑连伍而行。管子曰:“鲁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公曰:“诺。”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应声之正无以给上。鲁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绨修农。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鲁梁之人籴十百,齐粜十钱。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
(选自《管子·轻重戊》,有删改)
【注】①诟詈(lì):辱骂。②螫(shì):蜂、蝎等有毒腺的虫子用尾部的毒刺刺人或动物。③绨(tí):厚绸子。④曳繑(jué):拽着鞋。⑤齺(zōu):交错。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晨炊晚饷A知其味B而忘C其源者D众矣E夫先农F而系之以神G岂人力之H所为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纷纷嘉种”与“肇赐余以嘉名”(《离骚(节选)》)两句中“嘉”的意思相同。
B.纨绔,原指古代富家子弟穿的绸裤,后“纨绔子弟”用来代指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
C.“令左右服之”与“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令”的意思不同。
D.“率民去绨”与“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去”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自身不能长期生存,要靠五谷养活。五谷又不能自己生长,要靠人类种植。
B.土壤的性质会随着时代而有所差异,谷物的种类和特性又随着水土而有所区别。
C.桓公认为,鲁国和梁国不时骚扰齐国,就像蜂身上的尾鳖,他想攻打鲁国和梁国。
D.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几年后鲁国和梁国不战而败,其百姓和君主相继归附齐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
(2)则是鲁梁不赋于民,财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
14.粮食自古以来是人们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甚至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齐国是如何精心策划一场“粮食贸易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其实施的步骤。
 
 
答案:
10.AEG 11.D    12.C    13.(1)您还要命令齐国不准织,必须依赖鲁、梁二国。这样,鲁、梁二国就将放弃农业而去织绨了。
(2)这样,鲁、梁二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鲁、梁二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 14.①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他和大臣带头穿绨做的衣服,禁止齐国人织绵,全部从鲁、梁二国进口绨。
②管仲对来齐国贩卖绨的鲁、梁二国的商人予以重金补贴。
③等时机成熟时,齐桓公改穿帛衣,带领百姓不再穿绨,并封闭关卡,与鲁、梁二国断绝经济往来。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们饱食终日,只知道早晚餐饭的味美,却忘记了粮食是从哪里来的,这种人真是太多了!把先农尊称为“神农”,难道是人为的吗?
“晨炊晚饷”是由两个偏正结构的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意思完整,可独立成句,A处应断开;
“知其味而忘其源者”是名词性短语,作主语,“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是主谓结构,其后应断开,E处断开;
“岂”,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一般置于句首,其前应断开,G处断开。
故需断句的三处为:AEG。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两个“嘉”意思都是“好的 、优良的”。句意:为什么后来纷纷出现的许多优良粮种。/便赐予我贞祥的美名。
B.正确。
C.正确。命令。/美好。句意:让身边的人也穿。/口才很好,又多才能。
D.错误,意思不同。除去,去掉。/离去,文中指死。句意:带领百姓不再穿绨。/何不随着自己的心意决定留下还是离开。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鲁国和梁国不时骚扰齐国”错误。材料二中桓公的话没有提到鲁国和梁国骚扰齐国。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仰”,依赖、仰仗;“释”,放弃;“作绨”,织绨。
(2)“赋”,征税;“赋于民”,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于民赋”;“足”,充足;“闻之”,听到这个消息。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鲁梁之民俗为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首先,管仲建议齐桓公和大臣带头穿绨做的衣服,禁止齐国人织绨,全部从鲁、梁二国进口绨,齐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
②“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接着,管仲对来齐国贩卖绨的鲁、梁二国的商人予以重金补贴。
③“鲁梁可下矣”“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梁通使”,等时机成熟时,齐桓公采纳管仲建议,改穿帛衣,带领百姓不再穿绨,并封闭关卡,与鲁、梁二国断绝经济往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子说:上古的神农氏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仔细体会这个尊称的含义,“神农”这两个字到现在还是存在着的。人类自身不能长期生存,要靠五谷养活;五谷又不能自己生长,要靠人类种植。土壤的性质会随着时代而有所差异,谷物的种类和特性又随着水土而有所区别。不这样(否则),从神农时代距离(到)唐尧时代,人们用五谷当作粮食已经有一千多年了。(神农氏)使用耒耜等耕作工具的便利方法(早已被)用来教导天下百姓,难道还有什么不清楚吗?为什么后来纷纷出现的许多优良粮种,一定要等到后稷出来才得到详细说明,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富家子弟,把农民看成罪人;读经书的儒生,把农夫当作辱骂别人的代称。他们饱食终日,只知道早晚餐饭的味美,却忘记了粮食是从哪里来的,这种人真是太多了!把先农尊称为“神农”,难道是人为的吗?  
材料二:  
桓公说:“鲁国、梁国对于我们齐国,就像田边上的庄稼,蜂身上的尾螫,牙外面的嘴唇一样。现在我想攻占鲁、梁二国,怎样进行才好?”管仲回答说:“鲁、梁二国的百姓有织绨的习俗。您就带头穿绨做的衣服,让身边的人也穿,百姓也就会跟着穿。您还要命令齐国不准织绨,必须依赖鲁、梁二国。这样,鲁、梁二国就将放弃农业而去织绨了。”桓公说:“可以。”(桓公)就在泰山之南做起绨服,十天做好就穿上了。管仲还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一千匹绨,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匹,给三千斤。”这样,鲁、梁二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鲁、梁二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十三个月以后,管仲派人到鲁、梁(探听)。(只见)鲁、梁二国城市人口多得让路上尘土飞扬,十步内都互相看不清楚,人们接踵而行,不能举步,车辆则轮子相碰,骑马的列队而行。管仲说:“可以拿下鲁、梁二国了。”桓公说:“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应当改穿帛料衣服,带领百姓不再穿绨,还要封闭关卡,与鲁、梁断绝经济往来。”桓公说:“可以。”十个月后,管仲又派人到鲁、梁(探听),(看到)鲁、梁的百姓都在不断地陷于饥饿,连朝廷一说就能得到的正常赋税,都没有办法交上来。鲁、梁的国君立即命令百姓停止织绨而修整农业,但粮食不能仅在三个月内就生产出来,鲁、梁的百姓买粮,每石要花去上千钱,而齐国境内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二十四个月之后,鲁、梁二国有十分之六的百姓归附了齐国;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也都归附齐国了。
 


相关文言文练习
《管子·小问》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管子·君臣上》《淮南子·主术训》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小称》《管仲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区言》《韩非子·定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小问》《论语·为政》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法法第十六》《春秋繁露·天道施第八十二》
《管子·重令》《吕氏春秋·离俗览》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法》《有度》《原君》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霸形》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管子·轻重》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韬·文师》《管子·投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势》《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小问》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管子·小问》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霸形》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小匡》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管子·小匡》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牧民》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国蓄》阅读练习及答案
《御民之辔》《贞观政要》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明法解》《淮南子·主术训》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