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宜黄县学记
曾巩
①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其所以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也。虽有刚柔缓急之异,皆可以进之中,而无过不及。使其识之明,气之充于其心,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而无不得其宜;临之以祸福死生之故,而无足动其意者。为天下之士,而所以养其身之备如此,则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变、古今治乱之理,至于损益废置、先后终始之要,无所不知。其在堂户之上,而四海九州之业、万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则随所施为,无不可者。何则?其素所学问然也。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
②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释奠之事,以著于令,则常以主庙祀孔氏,庙不复理。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而门序正位、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室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无外求者。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
③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为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
④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礼乐节文之详,固有所不得为者。若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故记之。十二月某日也。
(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戒其不率 率:直率
B.其素所学问然也 素:平时
C.庙不复理 理:管理
D.何其周且速也 周:周详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 虽古之去今远矣
B.而以学为先 以养其良材之士
C.而方此之时 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
D.则常以主庙祀孔氏 则在其进之而已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
但它最重要的,是务必让每个人都学习善良的本性
B.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
所以所需物料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还远远超额
C.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
坚持认为学习的人情绪上普遍不会很高兴
D.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
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世人啊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县学可以为国家持续培养出大批满足管理需求的合格管理者。
B.宋代春秋两季祭祀孔子的典礼,已有明文规定,所以常以庙祭孔子。
C.朝廷对地方学校的建筑规模、校舍用途、图书数量等没有明确规定。
D.宜黄县有很多优秀的读书人,这与县令大力兴建县学有直接的关系。
10.请根据文章第③④段,归纳宜黄县学兴建的原因。
答案:
6.A 7.D 8.C 9.D
10.①人们对兴学办学感兴趣。
②办学基础好,优秀的士子多。
③古代圣人留下的典籍和言论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率:服从、遵循。句意:叫他们对不遵从教诲引起警惕。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助词,译为“的”;第二个:助词,无实义,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那么,一旦施用到前进、退避、表态不表态的时候。/尽管古代距离今世已经很遥远了。
B.第一个:介词,把、用、凭借;第二个:表目的的连词,来、用来。句意:而把兴学列作首位。/来培养那些本属良才的士子。
C.第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然而;第二个: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句意:然而正值此时。/可全县境内群起响应,而谋划操办这件大事。
D.两个都是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于是、就”。句意:就常借孔庙祭祀孔老夫子。/就在于怎样叫士子们朝这目标迈进了。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错误。
正确翻译:坚持认为,兴办学校,属于人们普遍所不感兴趣的事情。
“固”,坚持;“谓”,认为;“学者”,兴办学校,办学;“不乐”,不感兴趣。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这与县令大力兴建县学有直接的关系”错误。原文“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可知,优秀的读书人一直都有,县令大力兴建县学使得本属良才的士子更优秀。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为恐不及”可知,人们对兴学办学感兴趣。
由原文“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可知,办学基础好,优秀的士子多。
由原文“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可知,古代圣人留下的典籍和言论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参考译文:
古时候的人,从家庭居住地直至天子的京都,都设有学校。他们从幼年直到成年,未尝在学习状态中脱离开过。通过老师和学友来解开他们的疑难问题,借助奖励和惩处手段来勉励他们不断上进,叫他们对不遵从教诲引起警惕,古代所订立的施教内容、方法与学规虽像这样,但它那要旨,还正是在于务必让人人在各自的善良本性上自觉地来体悟、陶冶和提高,不单单是防止他们邪僻放肆啊。尽管学生存在着性情上刚强或柔弱、缓慢或急躁的差别,但都能使他们步入不偏不倚的境地,不再有过分或赶不上的倾向。导致他们在内心深处识见洞明,正气充沛,那么,一旦施用到前进、退避、表态不表态的时候,就没有得不到最适宜的处理的;一旦把祸福死生的利害关系摆到他们面前,也没有足可以动摇他们的意志的。既然要使他们成为天下的士子,对他们进行身心培养的完备程度竟到此地步,进而又让他们了解天地事物的变化、古今治乱的道理,直至典章制度减裁增补、废止创设、先行与后续、起始与终结的要点,没有一处不清楚的。他们身在堂室门户之上,可有关四海九州的统辖大业永久保持和巩固政权的策略,却全都了然于胸。等到踏上仕途,担当起天下的大任,位居百官的行列中,就会依据所施行的事项,没有一宗应对不了的。为什么呢?这是他们平素所学习请教到的东西造成的。大致说来,凡属人们作息、饮食、日常活动这类小事,直至修养好自己本身,掌握治理国家天下的要领,都从学习中得出来,而片刻也脱离不开教导啊!
大宋兴起,将近一百年了。庆历三年(1043),圣明天子谋求当世的要务,而把兴学列作首位,在这时,天下各地的学校于是得以设立。可正值此时,抚州辖领的宜黄县,仍旧不具备条件拥有学校。士子中求学的人,都一个接一个寄宿在抚州州学,来大家聚集,讲论研习。第二年,天下各地的学校又废止,士子也都离散而去。可春秋两季祭奠先圣先师的大事,因在法令上做出过永远遵行的规定,就常借孔庙祭祀孔老夫子,孔庙又不再做修整。皇祜元年(1049),正赶上县令李君李详到任,才头一遭商议设立学校。而县中士子某某以及他的追随者,都自认为在这时获得机会发愤求学,没有谁不相互激励而趋向振兴地方的文教事业。因而,所需物料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还远远超额。县学的建成,累计起房屋建筑区共有若干处,而门墙和先圣祭室、讲诵经典的厅堂,供士子住宿的房间,全都一所也不缺。累计起器物的数目共有若干件,而祭祀、饮水、睡觉、吃饭的用品,全都一件也不少。校内的塑像与画像,从孔老夫子以下,直到陪从受祭的贤士,全都一个也不丢。所需的图书,无论经典史籍、诸予百家,还是文人墨客的文章,不存在要向外边寻借的。它择定基址,并行施工,从头到尾才总共用了若干天。这是多么周详又迅速啊!
正当四方学校刚要废止时,朝廷主管部门的讨论意见坚持认为,兴办学校,属于人们普遍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及至观察宜黄县学的修建,恰恰是在那次废止学校才几年以后,只不过该县县令一倡导,可全县境内群起响应,而谋划操办这件大事,县民惟恐自己赶不上一般。据此来看,当初说人们普遍对办学校不感兴趣的人,他那种说法果真不错吗?
宜黄县求学的人,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士子。而李君担任该县县令,威权得到贯彻,仁爱得到树立,争讼平息,政事大有起色,他所施布的县政,又很棒哩!趁贤良县令在任的时候,又随顺当地向往求学、发愤用功的习俗,修建成在学宫堂室教诲研习的场所,再凭仗图书、器物、用具的必需品无不应有尽有,来培养那些本属良才的士子。尽管古代距离今世已经很遥远了,然而圣人的典籍都还留存,他们讲过的那些话仍可以考察,他们制定的那些法则仍可以求取,特让士子共同学习并究明它。其中礼乐方面各种仪式的详细规定,固然存在着不能再全部照办的东西,至于像使内心纯正,修养好自己本身,肩负起治理国家天下的大任务,就在于怎样叫士子们朝这目标迈进了。先使一个人的品行得到修明,推广到一家去;一家品行得到修明,再推广到乡里邻居、同族亲属去,那么,整个县的风俗就形成了,人才就涌现出来了。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世人啊!能不劝勉吗?宜黄县的士子前来请求说:“希望有篇记文。”这篇记文记下来是在十二月的某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