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游京师郭南废园记
[清]汪琬
①出宣武门,横径菜市,穿委巷而南,得废地数亩,有胜国时民家故园在焉。子居京师十年,游其地者屡矣,最后偕二三子会饮于此,箕踞偃松之下,相羊杂花之间。予与二三子皆乐之,日中而往,及晡而后返。
②予乃告二三子曰:“昔孔子乐以忘忧,子渊氏箪瓢陋巷,不改其乐。此皆圣人。惟道德之适而性命之安。是以无所往而不乐也。至于吾党则不然。学焉而不足,养焉而不充,纷纷然劫之以忧患,而济之以私欲,斯二者日相寻而未已,则其所不乐者不既多乎?苟非有所寄焉,亦何以逌然而笑,洒然而歌,悠然而有会心也哉?
③然则吾与二三子取酒以为欢,撷芳以为玩。盖亦出于无聊之思,不得已而寄诸斯园以相乐也。非所谓乐其乐者也,夫必能乐其乐,然后命之曰“圣人”。
[注释]逌(同“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
21.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 分)
22.以下对文本分析正确的是 ( )(3分)
A.作者借游园经历记叙在京师期间的闲适生活。
B.叙事、议论衔接自然,情趣与理趣融为一炉。
C.作者以游园为契机,向友人讲授求学之道。
D.语言简洁明朗,句式参差多变,富含气势。
23.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关于“乐”的两重境界的认识。 (5分)
答案
21.“逌然而笑,洒然而歌,悠然而有会心”构成排比,突出游园闲适自得的情态:“笑”“歌”“会心”表现出快乐心情的渐次朗然,有层进意味;全句以反问语气慨叹有所寄托才能快乐,发人深思。
22.B
23.作者区分了“有所寄”之乐与“至人”之乐两重境界。世俗之人因学养不足,忧患、欲望太多,容易引发诸多不快乐,需要寄托于物才能获得快乐,这是“有所寄”之乐。而孔子、颜渊安命乐道、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这是“至人”之乐。作者认为“有所寄”获得快乐的人应该去追求“至人”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