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22.D
23.A
24.棘刺之设,安可少哉
25.苏轼画兰,以兰喻君子,以棘刺喻小人,突出君子宽宏大量的气度;郑燮画兰,以兰喻国家疆土,以棘刺喻保护国家的卫士。郑燮在文中表达他对南宋灭亡的深切悲痛,感触极深,这要比苏轼的立意更为深刻切近。
【解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
A.“乎”表示疑问和感叹。如“汝识之乎(吗)”“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呀)”。此处表示反问。
B.“矣”用于句末,与“了”相同。直陈语气;感叹;命令或请求。
C.“者”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表示停顿;表示判断等。
D.“哉”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此处表示反问,用“哉”最合适。
故选D。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内容和观点的能力。
A.“在小人看来”错误,“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意思是:我认为荆棘不能全部当作小人来看,他们就像国家的爪牙,君王的虎狼之臣,是不可以被废止的。这是作者郑燮的观点,不是小人的观点。
故选A。
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文章先说“秦筑长城,秦之棘篱也。汉有韩、彭、英,汉之棘卫也;三人既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慨”,再提出“然则棘刺之设,安可少哉”的反问,可见列举秦朝修筑长城保卫边疆,汉朝有韩信、彭越、英布三位大将军保卫国家,又列举五代十国和宋朝没有“荆棘”,没有保家卫国的虎狼之臣,导致亡国的例子,证明“棘刺之设,安可少哉”。
2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创作意图和对个性化探究评价的能力。
“东坡画兰,长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这说明苏轼画兰花,将兰花比作君子,将荆棘比作小人,认为君子不能容纳小人。
郑燮却认为荆棘不是小人,而是“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因为兰在深山,虽没有尘世间那种纷争扰乱,但是山鼠要吃它,野鹿要咬它,猪獾要吞它,熊虎豺麝和兔狐等都要嚼它,还有砍柴的人要拨它割它。如果有棘荆为之维护,这些祸害就可以免除不少。所以兰丛旁的荆棘是不可少的:“予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
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郑板桥的说法比苏东坡的说法显得更见识远大。如果荆棘本不想伤害兰,纵使它剑拔弩张、针戟楚楚,就让它在一边又何妨?很多事要以得失来论断,权衡必须要有远见。苏东坡以荆棘来比喻小人,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只见到荆棘可能伤兰而没有想到它的护兰之功,也显得有些片面了。
参考译文:
苏东坡画兰花时,常常带着荆棘,是说君子不能容纳小人。我认为荆棘不能全部当作小人来看,他们就像国家的爪牙,君王的虎狼之臣,是不可以被废止的。因为兰在深山,已经没有尘世间那种纷争扰乱,但是山鼠要吃它,野鹿要咬它,猪獾要吞它,熊虎豺麝和兔狐等都要嚼它,还有砍柴的人要拨它割它。如果得到棘荆额维护,这些祸害就可以远离它了。秦国修筑长城,长城就是秦国的荆棘屏障。汉朝有大将韩信、彭越、英布,他们就是汉朝的荆棘守卫;这三个人被诛杀后,汉高祖经过沛地,就有了“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慨。既然这样,那么荆棘的设置怎么可以少呢?我画这幅画,上上山下都是兰花和荆棘交杂;兰花占十分之六,荆棘也占了十分之死。画完之后感叹,大概禁受不住幽云十六州被占据,南宋北宋被灭亡的悲痛吧。这是因为没有荆棘的缘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