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旗尉屡趣行,顺昌瞋目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节选自《明史·周顺昌传》)
材料二:
五人者,盖当周公(周顺昌)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一鹭匿于涸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儇然在墓者也。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顺昌好A为德B于乡C有冤抑D及郡中E大利害F辄为所司G陈说H以故士民I德顺昌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趣,指催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词义不相同。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前,指走上前,与《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的“舟”用法相同。
D.私人,文中指因私利相依附的人,所指就是材料一中的一鹭等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顺昌瞪着眼睛责问旗尉:“难道你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不怕死的男子吗?”,并要求旗尉回去向魏忠贤直言通报自己的姓名。
B.旗尉高声叫嚷“东厂拿人”,并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作响,没想到更加激怒群众,众人穷追猛打,打死、重伤旗尉。
C.五人抗议周顺昌被捕,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之时,本郡的士大夫们就向当局请求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D.五人临刑的时候,慷慨自若,谈笑着死去。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人把他们的头买下,才与身体合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 (4分)
(2)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4分)
14.两则材料记述了同一个事件,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3分)
答案:
10.C F H “顺昌好为德于乡”,状语后置句,这句是对周顺昌的整体形象概括。“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是对前一句的举例论证,遇到民众受冤屈压迫以及有关吴县重大利害问题,“辄为所司陈说”,就向主管官吏陈述,“辄”是断句的标志。“以故士民德顺昌甚”,“以故”表明这句是总结句需断开,因此地方民众很感戴顺昌。
11.C A 项,文中“趣”通“促”,指催促。《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通“取”。趣舍, 即取舍。选项无误。B 项,名词解释无误。C 项,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舟”,名词作状语,乘着船。用法不同,选项有误。D 项,文章内容理解无误。
12.C原文:五人者,盖当周公(周顺昌)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不是“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之时”,而是 “至于今”,到了现在。文章内容理解有误。
13.(1)魏大中被逮捕,经过吴县城门,周顺昌为他饯行,三天中和他同睡同起,答应把女儿许配给魏大中孙子。
(得分点一个 1 分:道,取道,经过;同卧起,同睡同起;聘,许配,嫁给。整体句意 1 分。)
(2)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
(得分点一个 1 分:行为,品行成为、品行作为;先,表率,榜样;声,宣扬,伸张;赀,同“资”, 钱财。)
14.①材料一是为突出周顺昌品德高尚受民众拥戴。②材料二是为突出五人英勇就义的过程。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 1 分,答出两点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