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瑞
五、对比阅读
风雨游记①
[清]裕瑞
是时也,夕阳已落,晚景苍茫,天北乌云叠起,势如怒马,色如泼墨。银条垂空,电光一掣,金蛇激射,殊令人骇魂眩目。土人②告余曰:“暴雨将至,早回步可也。”余曰:“雨行颇饶佳趣。兴未尽,安可言旋?”遂登石桥。历数十级,始及其顶。俄而烈风大作,湖水壁立,老木欲拔。加以雷声殷殷③长空若虎啸牛吼吹人几不能立足。急雨倾盆,打头扑面,须臾路没矣。余与从者共联臂挟行,衣履湿透,路皆焦泥,滑而且陷。阴夜迷漫,复怀倾坠之危,踉跄归馆,状致淋漓。然一路笑语不绝,未觉其惫,心怡然有得于中。归后,不暇更裳,衫袜犹滴沥,灯下走笔为记,题其名曰《风雨游记》。
[注]①这篇游记,记风雨中游北京昆明湖情形。作者裕瑞是清朝文学家、书法家。②土人:当地之乡人。③殷殷:众多。
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加以雷声殷殷长空若虎啸牛吼吹人几不能立足
8.给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殊令人骇魂眩目_____A.不同 B.特殊 C.断,绝 D.很,十分
(2)安可言旋________ A.随即 B.转动 C.临时 D.返回
(3)始及其顶________ A.趁着 B.赶上 C.到达 D.比得上
(4)俄而烈风大作_______ A.兴起 B.演奏 C.振奋 D.写作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归后,不暇更裳,衫袜犹滴沥,灯下走笔为记,题其名曰《风雨游记》。
10.读完这篇古文,你联想起苏轼写的《定风波》。同样是途中遇雨,两位作者对待风雨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和诗作具体内容加以解析。
资料卡片: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答案:
7.加以雷声殷殷/长空若虎啸牛吼/吹人几不能立足
8. D D C A
9.示例:回来后,我没时间换衣裳,衣衫、袜子还在滴水,就在灯下用笔很快写成游记,命名叫《风雨游记》。(意对即可)
10.示例:同:都不感到狼狈、厌烦/不慌不忙。裕瑞说在雨中行走“笑语不绝”/“未觉其惫”;苏轼在小序中说“余独不觉”。异:苏轼对风雨乐观旷达,裕瑞主动追求风雨。苏轼感慨“一蓑烟雨任平生”,还说无所谓风雨还是晴天,可见其豁达。裕瑞认为“雨行颇饶佳趣”,到家后不换掉湿衣物,就赶紧写文章记下来,可见乐在其中。
参考译文:
这时候,夕阳已经下山,傍晚的景色苍苍茫茫,天上的乌云层层叠起,气势好像愤怒的马,颜色好像泼洒的墨。银条垂挂空中,电光一闪,好像金色的蛇在激射,十分令人害怕炫目。当地的乡人告诉我说:“暴雨将要到来,早点返回才行。”我说:“在雨中行走很有趣味。兴没有尽,怎么可以说返回呢?”于是登上石桥。登上了几十级,才到达它的顶。一会儿刮起了狂风,湖水好像立在壁上,老木想要被拔起。加上雷声滚滚,天空好像老虎在呼啸、牛在吼叫,风吹得人几乎不能站立。大雨倾盆而下,打在头上,迎面扑来,一会儿就把路淹没了。我和跟随的人挽着手臂相互挟手前行,衣服鞋子湿透了,路都是污泥,很滑而且往下陷。夜晚漫天遍野一片茫茫,我又担心会有倾坠的危险,就跌跌撞撞地返回旅馆,全身雨水湿淋淋地往下滴。然而我们一路笑声不断,没有感觉疲惫,心中还感到十分愉快。回来后,我没时间换衣裳,衣衫、袜子还在滴水,就在灯下用笔很快写成游记,命名叫《风雨游记》。
【资料卡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