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纪事本末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神宗万历二十年五月,倭酋平秀吉寇朝鲜。时朝鲜王李晗洒于酒,驰备,吉乃遣其梁行长率舟师数百艘,逼釜山镇。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谙战,皆望风溃。是时,倭已入王京,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请援之使,络绎于路,廷议以朝鲜属国,为我藩篱,必争之地。
七月,游击史儒等师至平壤,不谙地利,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八月,我兵稍集。行长等颇习兵,诈谓不敢与中国抗。议遣人探之,嘉兴人沈惟敬应幕。惟敬至平壤,行长执礼甚卑。诡曰:“天朝幸按兵不动,我亦不久当还。”惟敬既还奏,廷议以倭多变诈,未可信。我师利速战,乃趣应昌等统兵进击。
十二月,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上悯东征将士寒苦,特发黄金十万犒慰。
二十一年正月,平壤大捷。初,沈惟敬三入平壤,约以正月七日,李提督贪封典,过肃宁馆。初四日,我师抵肃宁。行长遣牙将二十人来迎,如松檄游击李宁生缚之。倭猝起格斗,仅获三人,余走还。六日,抵平壤,诸将逡巡未入,形已露,倭悉登陴拒守。是夜,倭袭李如松营,击却之。如松属游击吴惟忠阴取西南,令祖承训等诡丽装。八日黎明,鼓行抵城下,攻其东南。倭炮矢如雨,军稍却,如松手斩先退者以徇。倭方轻西南面为丽兵,承训等乃卸装露明甲。方战时,吴惟忠中铅洞胸,犹奋呼督战。而如松坐骑毙于炮,易马驰。麾兵愈进。我师无不一当百。是役凡得级千二百八十五。朝鲜郡县,如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复平,归平壤。
谷应泰曰:救邢救卫①,《春秋》之义也。况乎势拱神京,地牵关海,蓟、辽之外藩,东江之咽噎,一或失守,重险撤焉。
[注]①邢和卫是春秋时代小国。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援朝鲜》,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B.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C.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D.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宗:明万历皇帝庙号,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在位期间进行援朝战争,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B.游击: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明沿边与要地驻军设有游击将军,在敌后以游击的方式进行破坏。
C.封典:封建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始于晋代,至唐完备,其制各个朝代略有不同。
D.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所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鲜安享太平日久,朝鲜王李訟沉酒于酒,防备松弛,这给倭寇侵略提供了契机。
B.明军先期入朝作战的军队,人马伤亡较多,主帅阵亡,这与明军不熟悉地形有关。
C.倭军首领用诈术故意示弱,想行缓兵之计,明军识破后仓促地派宋应昌统兵进击。
D.与倭军交锋时,明将吴惟忠、李如松带领士兵无惧生死安危奋勇杀敌,取得大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松属游击吴惟忠阴取西南,令祖承训等诡丽装。(4分)
(2)而如松坐骑毙于炮,易马驰,麾兵愈进。(4分)
14.作者对明朝出兵援朝这一事件持何种态度?其理由是什么?(3分)
答案:
10.C(A中如把“余”作主语,“仅以身免”的主语就成了“我”,不符语境,“朝议”是名词短语,作主语,不能断开。B中除“朝议”误断外,“员外”是官职,表明刘黄裳的身份,中间不能断开。D中除“余”误断外,“报”指“塘报、邸报”,名词,应作“至”的主语,.中间不能断。故选C。该句意为:副总兵祖承训率领三千多人马,渡过鸭绿江援助朝鲜,仅以自身逃脱而归,塘报传到朝廷,举行朝议讨论时大为震动,任命宋应昌担任经略,员外郎刘黄裳在军前担任赞画,共同辅佐谋划。)
11.B(B项“常在在敌后以游击的方式进行破坏”解说有误,以今释古,与今之游击队混为一谈。故选B。)
12.C(C项“明军识破后仓促地派宋应昌统兵进击”有误,文中“趣”是通假字,此处意为“督促”,而非“仓促”。故选C。)
13.(1)李如松叮嘱(嘱咐、命令)游击吴惟忠暗中攻取西南,命令祖承训等人假装换上朝鲜的军装。(“属”“阴”“诡”“丽装”各一分。语句不通酌情减分。)
(2)而李如松坐骑被炮炸死,他换马继续冲杀驰骋,指挥士兵更加奋勇前进。(“于”“易”“麾”“进”各一分。语句不通酌情减分。)
14.作者认为明政府出兵完全必要。(1分)他认为朝鲜当时是中国属国,明政府出兵朝鲜符合道义:(1分)中朝唇齿相依,是中国安全的屏障。(1分)
[参考译文]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五月,倭国首领平秀吉侵犯朝鲜。当时朝鲜王李眩沉洒于酒,防备松弛,平秀吉派其梁帅行长率领数百艘水军战船,逼近釜山镇。当时朝鲜安享太平日久,胆怯不熟悉水战,军队皆望风溃逃。这时,倭寇已进入王京(今汉城、首尔),朝鲜八道几乎全部沦陷,倭寇早晚将要渡过鸭绿江。朝鲜派出的请求明军驰援之使臣,一路上络绎不绝,明朝廷商议认为朝鲜是属国,是明朝屏障,是兵家必争之地。
七月,游击将军史儒等率领军队到平壤,因不熟悉地形,史儒战败而死。副总兵祖承训率领三千多人马,渡过鸭绿江援助朝鲜,仅以自身逃脱而归,塘报传到朝廷,举行朝议讨论时大为震动,朝廷任命宋应昌担任经略,员外郎刘黄裳在军前担任赞画,共同辅佐谋划。八月,明军渐渐集结。倭军行长等人很懂得用兵打仗,欺骗说不敢与中国对抗。明军商议派人探听虚实,嘉兴人沈惟敬应招出使。惟敬到达平壤,行长执守礼制表现得非常谦卑。诡称:“希望天朝按兵不动,我们不久就当退兵。”惟敬回国上奏,朝臣商议后认为倭寇诡计多端,不可相信。我军利于速战,于是下令督促宋应昌等率兵出击。
十二月,任命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皇上怜悯东征将士寒苦,特意拨黄金十万犒劳慰问。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取得平壤大捷。初,沈惟敬三次进入平壤,与倭寇约定正月七日,李提督到肃宁馆举行赏赐封典大礼。初四这一天,我军抵达肃宁。行长派牙将二十人来迎接,如松命令游击李宁生把他们捆起来。倭将仓促起来搏斗,仅抓获三人,其余逃走。六日,抵达平壤,诸将踌躇未入城,计策已经败露,倭军全部登上城墙拒守。当夜,倭军偷袭李如松营寨,被明军击退。李如松叮嘱(嘱咐、命令)游击吴惟忠暗中攻取西南,命令祖承训等人假装换上朝鲜的军装。八日黎明时,击鼓行军到达城下,攻打城的东南。倭军炮火、箭矢如雨而下,明军渐渐退却,李如松亲手斩杀最先后退的士兵示众。倭寇正轻视西南面为朝鲜军队,祖承训等就脱下朝鲜军服露出明军衣甲。作战中,吴惟忠胸部中弹被打出一个小洞,还高喊督战。而李如松坐骑被炮炸死,他换马继续冲杀驰骋,指挥士兵更加奋勇前进。明军无不以一当百。这场战役共得首级一千二百八十五。朝鲜的郡县,如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一齐光复平定,回归平壤。,谷应泰说:救邢救卫,符合《春秋》的大义。况且朝鲜拱卫明朝京都,与明朝陆海相连,为蓟州、辽东的外部屏障,是东部沿海咽喉,一旦朝鲜失守,明朝就失去了险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