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世之学者说人主,不曰乘威严之势以困奸邪之臣,而皆曰仁义惠爱而已矣! 今世主皆轻释重罚严诛,行爱惠,而欲霸王之功,亦不可几也。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是以无功者不望,而有罪者不幸矣。伊尹得之,汤以王;管仲得之,齐以霸;商君得之,秦以强。此三人者,皆明于霸王之术,察于治强之数,而不以牵于世俗之言;适当世明主之意,则有直任布衣之士,立为卿相之处;处位治国,则有尊主广地之实:此之谓足贵之臣。有忠臣者,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而名垂后世所谓忠臣也。若夫豫让为智伯臣也,上不能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及襄子之杀智伯也,豫让乃自黔劓,败其形容,以为智伯报襄子之仇。是虽有残刑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此吾之所下也,而世主以为忠而高之。
(节选自《韩非子》)
材料二:
立身事主,君子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保治于未然。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观斩衣汝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
(节选自方孝孺《方正学先生集》)
【注】斩衣:豫让谋刺赵襄子未遂,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内无乱A臣之忧Ⓑ长安C于天下D而E名垂F后世G所谓忠臣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形容,文中指形体容貌,与《屈原列传》中“形容枯槁”的“形容”词义相同。
B.下,指轻视,此处用作动词,与《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下”用法相同。
C.庶几,常译为“或许可以”,文中“庶几复悟”指智伯也许会重新醒悟。
D.不胜,文中是“不能承受”之意,与成语“不胜其烦”中“不胜”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世学者劝说君主放弃重罚和严惩,认为只要施行仁义惠爱就可以建立霸王的功业,韩非赞同这种观点。更多试题及答案关注公众号《高三答案》
B.君主要明确奖赏,用利益鼓励民众,让百姓凭功获赏,若有犯罪则惩罚,不因爱惠免除罪责,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为主”。
C.在方孝孺看来,豫让先是未能直言进谏,开悟主心,后又甘附刺客之流,呈现血气之勇,不算“国士”。
D.韩非认为豫让的报仇之举,虽有尽忠之名,却无尽忠之实;而方孝孺也认为其声名烈烈,但仍有不忠存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三人者,皆明于霸王之术,察于治强之数,而不以牵于世俗之言。(4分)
(2)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4分)
14.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忠臣义士”的标准。(5分)
答案:
10. (3分) BDG
11. (3分)D【解析】“文中是‘不能承受’之意”错。
12. (3分)A【解析】原文“亦不可几也”的“几”通“冀”,期望、希望。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推断出韩非不赞成这种观点。
13.(1)这三个人,都懂得霸王之术,明察于治理好国家并使它富强的方法,而不因此被世俗之言所牵制。(明、治强、“牵于世俗之言”句式、句意各1分,共4分)
(2) 虽然这样,但用国士的标准来评价豫让,豫让的确是不相衬了。
(虽然、论、当、句意各1分,共4分)更多试题及答案关注公众号《高三答案》
14.①上明法术,下安其国; ②竭尽智谋,保治于未然; ③再三进谏,开悟主心。
(5分。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三点得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代的学者劝说君主,不说“凭借威严的权势去抑制奸邪的臣子”,却都说“只要施行仁义惠爱就可以了”。现在社会上的君主都放弃重罚和严厉的惩办,实行仁爱恩惠,想要建立霸王的功业,也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善于做君主的,明确奖赏设立利益来鼓励民众,使老百姓凭借功劳获奖赏而不靠仁义得恩赐;用严刑重罚来禁止他们,使老百姓因为犯罪受惩罚而不因为仁爱恩惠免罪责。因此没有功劳就不要指望奖赏,而犯有罪过的不能侥幸逃脱惩罚。伊尹掌握了法术赏罚,商汤因此统治天下;管仲掌握了法术赏罚,齐桓公因此称霸; 商鞅掌握了法术赏罚,秦国因此富强。这三个人,都懂得霸王之术,明察于治理好国家并使它富强的方法,而不因此被世俗之言所牵制;顺应当代英明君主的心意,就会有可能直接任用平民百姓,将之提拔到卿相的位置; 处在卿相的位置上治理国家,就有了尊崇君主开拓疆土的实效:这个便叫做值得尊重的大臣。有忠臣的君主,在外没有敌国侵犯的祸患,在内没有叛乱之臣的忧虑,天下长久平安,而名声流传后世,这就是所谓忠臣。至于说豫让做智伯的臣子,对上不能说服君主使他明白法术之理,以避免祸难,对下不能领导统驭部众来安定国家。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便涂黑身子割掉鼻子,毁了自己的形貌,以便为智伯报赵襄子的仇。这虽然有摧残自己的形貌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为君主报仇的名声,但实际上对智伯没有秋毫之末那样的益处。这是我看不起他的原因,而君主们却认为豫让忠诚而推崇他。
材料二:
侍奉主人,君子应当竭尽智谋,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以开导,在祸患还未显露时就消除它。我曾经因此评论过豫让,豫让做智伯的家臣,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为他报仇,豫让的死当然可以称为忠了,可惜,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等看到他连续三次跳起来,用剑来刺赵襄子的衣服,赵襄子责备他不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而死的时候,豫让回答说:“中行氏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就要像一般人那样去报答他;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就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就此而论,豫让就有不足之处了。
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这样一来,智伯虽然顽固愚昧,但受至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从而与韩、魏讲和,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假如这祥,豫让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难道不胜过斩衣然后自杀吗? 豫让在那时,甚至连一句开导主人,使他醒悟的话都没说。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虽然这样,但用国士的标准来评价豫让,豫让的确是不相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