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乘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统矣。”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南面A临官B贵C而不骄D富E而能供F有本G而能H图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身边侍候的人、近侍,与《苏武传》 中“单于视左右而惊”的“左右”词义相同。
B.恶,指厌恶、憎恶,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字词义相同。
C.见信,指被相信,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句式特点相同。
D.恻隐,指哀痛,对别人的不幸表示深切怜悯,与现在所说的“恻隐之心”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用比喻论证指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文中用“水至清”“人至察”类比,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不要苛责民众,否则民众容易患病,做出一些邪僻之事。
C.文中“政不和”是从反面论证君子为政如不讲求政令和谐,就不会让民众服从教导、遵守法规,就不会有良好政局。
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以“四体”喻“四端”,论证了人之“四端”是与生俱来的,为后文论述张本。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14.两则文本中,孔孟关于如何治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F【解析】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故断BDF三处。
11.B【解析】“恶之则亡”意思是:“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恶施不孝”中“恶”读wū,相当于“何”“怎么”,句意是:“怎么会实行不孝的事情呢”。二者意思不同。故选B。
12.B【解析】 B.“否则民众容易患病,从而做一些邪僻之事”错误。原文所说的“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意思是君子如果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他;痛恨他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故选B。
13.(1)(君子)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道德来管理他们。
或“(君子)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没有比自己率先执行更好的方法了;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没有比运用道德治理他们更好的方法了。”
(得分点:善:好的方法;先:做表率,率先执行,以……为先;道:道德/正确的道理,各1分,句意1分,共4分)超然客公众号
(2)译文: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得分点:四端:四种萌芽,四种发端;贼:伤害;自贼,自谓,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文本一主张君子为政要做好表率,选拔好人才;了解民众性情,虚心听取民众意见;用仁爱教育他们,用道德管理他们;(2分)②文本二主张古代圣王为政要懂得怜悯体恤百姓,实行不忍人之政。(1分)
【评分标准】文本一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2分,文本二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子张向孔子询问关于入朝为官的事。孔子说:“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道德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这就是治理百姓的大道理,入朝为官的大主张啊”。子张听了孔子这番话,于是退下后记录下来。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