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蜀书五·诸葛亮传》《三国论》《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蜀书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器。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之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托孤之任,辅翼幼主,不负允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述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比之大国,其战士人民,概有九分之一也,而结纳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任使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原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日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亦与郑相近矣。诸葛比之司马,不亦优乎!
(节选自裴松之《蜀书五·诸葛亮传》)
材料二:
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计,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辎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
(节选自王勃《三国论》)
材料三: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节选自苏轼《诸葛亮论》)
【注】①左车之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使得韩信收复燕,齐之地。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已失天下[A]义士之[B]望[C]乃始治[D]兵振[E]旅[F]为仁义之[G]师[H]东[I]向长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氏跨中土”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跨”意思不同。
B.“任使孔明自来自去”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卜算子·咏梅》)两句中的“任”意思相同。
C.“若此人不亡”与“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
D.“天下之所知也”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松之认为,司马懿虽然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且军事力量强大,但却没有擒敌的志向,只是致力于保全自己。
B.曹操在长途行军且物资不继等情况下,仅依靠几千人就冲破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因此王勃认为曹操具有很强的军事谋略。
C.苏轼认为,周朝用仁义来谋取并守卫天下,秦朝用欺诈来谋取并守卫天下,而汉朝则是用欺诈夺取天下,用仁义守卫天下。
D.苏轼认为,虽然曹操的军力强于刘备,但在忠诚信义方面却不如刘备,而刘备一旦丧失忠诚信义就很难得到天下人的响应。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
          
(2)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14.上述三则材料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5分)
          
 
答案:
10.CFH(原文标点为: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
11.C(A项,前者是“占据”,后者是“跨步”。B项,都是“听任”。C项,前者是“死”,后者是“逃跑”。D项,前者是“知道”,后者同“智”。)
12.B(“仅依靠几千人就冲破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因此王勃认为曹操具有很强的军事谋略”错,于文无据。文中没有说曹操冲破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只是说诸葛亮手握十万大军没有擒获曹操,此处王勃是为了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策略,不是赞赏曹操。)
13.(1)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宰相,遭逢这样的时机,各自寄身于英明的君主,一个在蜀汉立功,一个在伊水、洛水扬名。(“际会”“册名”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
(2)曹操趁着(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的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因”“耻”“信”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治国理政能力,将其与子产相提并论,并认为司马懿不如诸葛亮。(2分)②材料二认为诸葛亮不擅长随形势发展筹划、施展用兵之道。(1分,考生只要答出“诸葛亮不擅谋略”即可给分)③材料三认为诸葛亮用仁义、欺诈谋取天下(荆州),与曹操是一类人。(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朝覆灭,天下分崩离析,英雄豪杰角逐帝位。魏氏占据中原,刘氏据守益州,他们各自在国内兴兵,成为当时的霸主。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宰相,遭逢这样的时机,各自寄身于英明的君主,一个在蜀汉立功,一个在伊水、洛水扬名。曹丕、刘备去世之后,都由他们的儿子继承王位,诸葛亮和司马懿各自接受了托孤的重任,辅佐年幼的君主,他们没有辜负承诺,也都成了国人敬仰的名臣,辅佐皇帝的名相。
经历过东汉末期再看现在的世事,两位丞相的优劣,就可以详细说明了。诸葛亮崛起于巴、蜀之地,只利用一州的土地,与地处大国(中原的魏国)相比,他的士兵和百姓大概只有大国(中原的魏国)的九分之一,而结交大吴(后),得以抗击北方的敌国,使耕种征战有序,法律体系完整,他率领几万步兵,长途挺进祁山,情绪高昂,有到黄河、洛水饮马的志向。司马懿占据天下大部分土地,依仗吞并的众多百姓,据守坚固的城池,拥有精锐的军队,却没有捕捉敌人的志向,只是致力于保全自己,听任诸葛亮自行来去。如果诸葛亮不死,始终坚持他的志向,年年动心思,定期实施谋略,那么凉州、雍州不能放下武器,中原地方无法解除武装,胜负的态势也早已决出。以前子产治理郑国时,各诸侯国不敢对郑国用兵,(如今)蜀国也和郑国相近。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不是更优秀吗!
材料二:
当时诸葛亮正好在军中,假如(他)真的能够运筹帷幄有谋略,军容严整,训练有素,有李左车一样的军事谋略,运用田单一样的奇谋,(那么)曹操孤军仅仅几千人,夜以继日行军三百余里,辎重来不及补充,前后无法互相援助,此时不就可以一战而擒获曹操吗?拥有十万人,竟然连一支箭也没有准备,这与把犬和羊喂给豺虎吃有何区别?由此可知随形势发展筹划、施展用兵之道,不是诸葛亮所擅长的,这个结论是对的。
材料三:
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卫天下的,是周朝。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守卫天下的,是秦朝。用秦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仁义、欺诈的手段交互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
曹操趁着(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的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明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心。这以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这种做法和曹操没有什么区别。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刘备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有谋略,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曹操,那就是忠诚信义。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这时)想得到天下人的响应,大概也很难了。
 


相关文言文练习
《蜀书五·诸葛亮传》《三国论》《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醉吟先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资治通鉴·稹复上疏》《读通鉴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求贤令》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五代史·郭崇韬传》《郭崇韬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阅读练习及答案
《十六国春秋别本·吕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晋书·吕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广与不识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何博士备论》《读通鉴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云别传》《尉缭子·兵谈第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强国》《盐铁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书朱子礼卷·子礼为诸暨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李斯列传》《盐铁论·毁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孔子家语·执辔》《魏郑公谏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孔丛子·刑论第四》《韩非子·有度》《汉书·严延年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富郑公弼》阅读练习及答案
《冬,高祖在邯郸》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法仪》《孔子家语·辩政》《韩非子·心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管晏列传》《申鉴·杂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世勣尝得暴疾》《读通鉴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赵良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魏世家》《韩非子·难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建武三年,帝谓太中大夫来歙曰》《光武失御嚣之道矣》阅读练习及答案
《啸亭杂录·王文雄》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