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学考序
【清】姚鼐
六艺者,小学之事,然不可尽之于小学也。夫九数①之精,至于推步天运,不差于毫末,此术家之至学,小子所必不能也。夫六书之微②,其训诂足以辨别传说之是非,其形音上探古圣初制文字之始,下贯后世迁移转变之得失,此博闻君子好学深思者之所用心,小子所不能逮也。至于礼乐,则固圣贤述作之所慎言,尤不得以小学言矣。然而谓之小学者,制作讲明者,君子之事,既成而授之,使见闻之端于幼少者,则小子所能受也。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夫小学者,固亦若是而已。
秀水朱锡鬯,尝作《经义考》,载说经之书既备,而不及小学。今南康谢蕴山方伯,以为小学实经义之一端,为论经始笔之事。且礼、乐则言之大广,射御今士所不习,九数则诚术家专门之所为。惟书文固人人当解,学者须臾不能去,非专门之事也。前世好古之儒,固多究心于斯;至于今日,其书既众,或因旧闻而增深,或由创得而遇古,皆不可泯也。因辑汉以来言文字训诂形音之书,至于今日英才博学所撰,举载于编,凡若干卷,名之曰《小学考》,以补朱氏之所未备。其言笔势八法者,乃弃不录,以其无关于经学也。
《考》成,以其书示某。某诚嘉方伯有不遣众善探辑之美意,又以为能尽大人君子之心,乃能授其教于小子。方伯之用心如此,异日助成国家礼乐之修,其亦有望也与!
嘉庆三年八月,桐城姚某序。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节)
【注】①九数:古算法名。②微:深奥,微妙。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B.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C.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D.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才能和技艺,与《师说》中的“六艺”含义相同。
B.博学,指学识广博的人,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博学”含义不相同。
C.凡,总共、一共的意思,与《琵琶行并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字的含义相同。
D.嘉庆,清朝年号,在乾隆和道光之间,这种纪年法与《赤壁赋》中“壬戌”的纪年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鼐列举九数、六书和礼乐的特点,说明“六艺”虽然是关于小学的事,但小学不能完全将之涵盖,为后文评价《小学考》作铺垫。
B.《经义考》涉及经学的书籍已经很完备了,但并没有涉及“小学”,在作者看来,《小学考》对此作了大量补充,其学术价值大于前者。
C.前代好古的文人对书文多有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成果,虽然它们不尽相同,但都应被留传下来,这是《小学考》成书的有利条件。
D.《小学考》有“不遣众善探辑之美意”,收录了汉代以来文字、声韵、训话等方面的书籍,其中笔势八法无关于经学,所以未被收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惟书文固人人当解,学者须臾不能去,非专门之事也。
②方伯之用心如此,异日助成国家礼乐之修,其亦有望也与!
14.韩愈的《师说》和本文都论及“小学”,试简要概括两者对此的不同态度。
答案:
10.C11.A 12.B 13.①只有书文本来就是人人都应该明白的,求学的人片刻都不能舍弃,并非只是某些人专门从事的事。
②谢方伯这么用心,将来有一天可以帮助完成国家礼乐典章的修订,大概是很有希望的吧!14.韩愈认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在他看来,学习不能局限于小学,老师的职能远不止于传授小学,只传授小学不是真正的学习。
姚鼐认为,“既成而授之,使见闻之端于幼少者,则小子所能受也”,小学是晚辈后学要在幼少时就该打下的基础。他充分肯定了谢蕴山编辑《小学考》的意义,认为他是在“尽大人君子之心”,也从侧面再次肯定了小学的重要意义。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那些远行万里,穷尽深山大海的人,记载他一生所经历的,艰辛危险劳累辛苦所仅仅获得的,来告诉那些留在家中从不出室的人,使他们可以用一天的时间就能全部学习了解了。
“者”为“……的人”,而“行万里穷山海”都是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者”后断开,排除AD;
“纪”的宾语为“其终身之所履”,所以应在“履”后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实词的能力。
A.错误。《师说》的“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B.正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博学”解释为“广博地学习”;句意:君子不仅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反省。
C.正确。“凡六百一十六言”中“言”解释为“字”;句意:总共六百一十六字。
D.正确。“壬戌”采用了天干地支纪年法。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其学术价值大于前者”错误。作者没有比较两者优劣。
参考译文:
小学考序
【清】姚鼐
六艺,是有关小学的事,但小学又不能完全涵盖六艺。(其中)九数的精妙,到了推算天象历法和自然运动规律,(推测的结果)丝毫不差。这是精通九数这一技能的人最高的学问,是晚学后辈所不会的。六书的精深奥妙,它的训诂足以辨别对解释经书的书的看法的对错,它的形音向上可以探源到古代圣人造文字的开端之时,向下贯通后代迁移变化的得与失,这些正是见识广博的君子中好学深思的人所用心的地方,是后学晚辈所赶不上的。至于礼乐,那本来就是圣贤著作中之所慎言的,尤其不能以小学来相提并论。然而那些被称作为小学的,著述创作并将其讲明白的,本是君子的事情,完成后传授给后学晚辈,让他们在幼小年轻时就开始看到听到,那么后学晚辈也就能接受了。现在那些远行万里,穷尽深山大海的人,记载他一生所经历的,艰辛危险劳累辛苦所仅仅获得的,来告诉那些留在家中从不出室的人,使他们可以用一天的时间就能全部学习了解了。小学本来也就是像这个意思罢了。
秀水人检讨官朱锡鬯,曾作《经义考》,记载说解释经书的书已经很完备了,但涉及不到小学。现在南康的谢蕴山,也就是谢方伯,他认为小学是经义的一个方面,是探讨经学开始就要关注的事。况且礼、乐说的很大很广,射箭和驾车都是当今读书人所不熟习的,九数则实在是精通技能的所专门研究的事。只有书文本来就是人人都应该明白的,求学的人片刻都不能舍弃,并非只是某些人专门从事的事。前代好古的文人学者爱在书文上用心;到了今天,相关的书籍非常多,有的依据旧的资料加深,有的通过创作而和古人意思相符,虽然其中夹杂有深有浅,作者或许不一定都要相同,但是他们都想自己经历了艰辛危险劳累辛苦,然后教授给晚辈后学轻松获得的方法,那些人和他们的志向,本来都不可以忘记。于是编辑汉代以来谈论文字训诂形音方面的书籍,一直到当今才能出众的人广泛学习所撰写的书籍,全都记载在册,总共若干卷,命名为《小学考》,以此来弥补朱氏(《经义考》)所没有具备的地方。那些谈论书写中的笔势八法的,就放弃不予以记录,因为这些和经学没有关系。
《小学考》完成了,谢蕴山就拿他的书给我看,我真心实意赞许他有不排除大家的优点不断寻求并将其编辑起来的美意,又认为能完全地表达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的君子之心,于是能将他的学问教给后学晚辈。谢方伯这么用心,将来有一天可以帮助完成国家礼乐典章的修订,大概是很有希望的吧!
嘉庆三年八月,桐城姚鼐为其作序。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