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2022·上海交大附中校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山之农者侵畔①,舜往耕焉,期年,甽亩②正。河滨之渔者争坻③,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④。东夷之陶者器苦窳⑤,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⑥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②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曰:“尧为天子。”“□□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⑦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韩非子·难一》)
【注释】①历山:地名,据传舜曾在此耕地。畔,地界。②甽:田边水沟。③河滨:相传舜在此捕鱼。坻,水中高地,渔人立脚的地方。④长:年长者。⑤苦窳,粗劣而不坚固。⑥藉,履行,操作。⑦中程:符合法令规定。
1.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语是( )
A.且夫 B.是故 C.虽然 D.然则
2.对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法令朝令夕改,十天后,国家就会陷入无可挽救的境地中,哪里还要等待来年?
B.法令一旦下达,将很快发挥作用,十天后,国家的问题就能得到纠正,何苦等待一年?
C.法令在短时间内不断改变,十天后,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急中,怎么需要等待一年?
D.法令早晨发出,过错到晚上就能纠正;反之,亦然。十天后国家就能统一,谁还要等一年?
3.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第②段主要借他人之口批驳了孔子对舜的评价。试结合文本,评析韩非子的批驳艺术。
答案:
1.D2.B
3.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孔子评价的批驳;论证上,为后文议论尧舜不能同时获誉、舜之德化措施效率过低等提供充足论据。
4.①采用“二难推理”,指出尧舜二人不能同时获圣人之誉的逻辑,因此孔子对舜评价中存在矛盾。
②以“自相矛盾”的寓言进行类比论证,生动形象地进一步说明孔子对舜的评价立足不稳。
③分析舜躬亲德化百姓的方式太过“无术”,不能真正完全一改天下风气,称不上“圣人”。
④把矛头指向儒家学说,治理天下不倡导人君就易而就难,是不能治理国家的。
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抓住孔子评价中的矛盾,推翻其观点;采用多种论证方法,生动形象而说理透彻;论证层次清晰,从批驳孔子评价舜的话语,到批驳儒家学说的不够实际,层层深入,鞭辟入里,令人信服。
参考译文:
①历山的农夫相互侵占田界,舜到那儿去耕地,满一年,田界划分合理。黄河边的渔夫争夺水中可以立脚的高地,舜到那儿去打鱼,满一年渔夫都推让年长的人。东方制造陶器的人所作陶器粗劣又不坚固,舜到那儿去做陶器,满一年而那里的陶器都很坚固。孔子感叹说:“耕田、打渔以及作陶器,都不是舜管理的事,而舜亲自去干这些苦活,这是为了纠正败坏的风气。舜确实是真正的仁爱,竟然身体力行处于劳苦之中而能使老百姓都顺从他。所以说:圣贤人的道德能感化人啊!”
②有人问儒生说:“当这个时候,尧在什么地方?”儒生说:“尧在做天子。”“既然这样,那么孔子又为什么认为尧是圣人呢?圣人在君位上明察一切,会使天下没有坏风气。如果种田的、打鱼的没有争执,陶器也不粗劣,舜又何必用道德去感化他们呢?舜去纠正败坏的风气,那么就是尧有过失。认为舜是贤能的,就会否定尧的明察;认为尧是圣明的,就会否定舜的德化:不可能两者共存。楚国人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硬,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又夸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没有不能刺穿的。’有人说:‘拿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怎样呢?’那人不能回答。不可刺穿的盾和没有什么不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并存。现在尧和舜不可以同时称颂,就象没有什么不能刺穿的矛和不可刺穿的盾不能同时存在的道理一样。而且舜去纠正坏风气,一年纠正一个过错,三年纠正三个过错。舜这样的人为数有限,寿命也有尽头,而天下的过错没完没了,以贤人有限的生命去对付没完没了的过错,所能纠正的过错也就很少了。制定赏罚规定使天下必须遵行,下令说:‘符合法令规定的人受赏,不合法令规定的诛戮。’法令早晨下达,过错到傍晚就能改变,法令傍晚下达,过错到第二天早晨就能改变,十天时间全国就可以纠正完毕,为什么要等到一年呢?舜尚且不用这个道理说服尧让天下人顺从自己,却去亲自操劳,不是显得很没有统治的办法吗?况且那种用自身受苦然后感化民众的做法,就是尧、舜也会感到困难。居于权势位置去纠正臣民的做法,平庸的君主也容易做到,要想治理天下,放弃平庸的君主容易成功的方法,遵行尧舜都难以实行的办法,和这样的人一起来治理国政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