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震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 14—18 题。(20 分)
(一)
臣闻利或生害,害亦生利。国家奄有天下,园囿八荒,而万机百揆之中,最难消息者,唯吐蕃与默啜耳。今吐蕃请和,默啜①受命,是将大利于中国。若图之不审,则害亦随之;如防害有方,则利亦随之。
今钦陵②所论,唯分裂十姓地界,抽去四镇兵防,此是钦陵切论者。若以为可允,则当分明断决之;若以为不可允,则当设策以羁縻之。终不可直拒绝以阻其意,使兴边患也。
臣窃料此事,关陇动静之机,岂可轻举措哉?使彼和望未绝,则其恶意亦不得顿生。请借人事为比:设如人家遭盗,一则攻其内室,一则寇其外落,主人必不先于外寇而忧在内室矣。何则?以内患近而外患远也。今国之外患者,十姓四镇是也;内患者,甘、凉、瓜、肃是也。关陇之人,久事屯戍,向三十年,力用竭矣。脱甘、凉有不虞,岂堪广调发耶?臣实病之。不知朝廷以为何如。夫善为国者,当先料内以敌外,不贪外以害内。
今议事者,舍近患而靡恤,务远患而是贪。臣愚驽,罔识厥策。必以四镇殷重,事不可依,何不言事以答之?如钦陵云,四镇诸部与蕃界接,惧汉密近兰鄯,此为汉患,实在兹辈,斯亦国家之所要者。今宜报钦陵云:国家非吝四镇,本置此以扼蕃国之尾,分蕃国之力,使不得并兵东侵。今若顿委之于蕃,恐蕃力强,易为东扰。必实无东意则宜还汉吐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即俟斤部落当以与蕃如此足塞钦陵口而和事未全绝。如后小有乖,则曲在彼。兼西边诸国,款附岁久,论其情义,岂与.吐蕃同日而言?今未知其利害,未审其情实,迳有分裂,亦恐伤诸国之意,非制驭之算.。待筹损益,知其利便,续以有报。如此,则亦和未为绝,更使彼蕃悬情上国,是亦诱人之方。伏愿省择,使无遗算,以惠百姓也。
(【唐】郭震《论去四镇③兵疏》)
(二)
会吐蕃乞和,其大将论钦陵请罢四镇兵,披十姓之地,乃以元振充使,因觇虏情。还,上疏曰:“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设欲大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帝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猜携,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婆等来降,因诏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往迎。授主客郎中。
(节选自《新唐书·郭震传》)
【注】①默啜:唐时东突厥可汗。②钦陵:唐朝时期吐蕃将领,政治家、军事家。③四镇:指唐时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家奄有天下 奄:覆盖,包括
B.一则寇其外落 寇:侵犯
C.款附岁久 款:缓慢
D.非制驭之算 算:策略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是将大利于中国 ②当其欣于所遇
B.①今若顿委之于蕃 ②若入前为寿
C.①岂与吐蕃同日而言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D.①因觇虏情 ②因坐法华西亭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在国家形势开始向好的背景下,更应该审慎行事,警惕因大意而产生祸患。并指出若对吐蕃和东突厥之事处置不当,可能使利害形势发生逆转。
B.吐蕃大将钦陵要求朝廷从西域四镇撤出守军,并求取十姓地界。对此,朝廷犹豫不决。郭震认为,四镇具有“分蕃国之力”的战略价值,绝不可以轻易放弃。
C.郭震既善于分析双方形势,又善于分析对方心理,他提出的交换条件切中要害,实为缓兵之计,这样既可以让后辈小人乖顺,也可以避免伤害西边诸国之心。
D.从两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唐蕃双方的博弈不仅限于战场对决,还有外交中政治智慧的较量。若外交策略得当,亦可瓦解对方阵营,削弱对方力量,收到奇效。
17.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必 实 无 东 意 则 宜 还 汉 吐 浑 诸 部 及 青 海 故 地 即 俟 斤 部
落 当 以 与 蕃 如 此 足 塞 钦 陵 口 而 和 事 未 全 绝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脱甘、凉有不虞,岂堪广调发耶?臣实病之。(4 分)
⑵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4 分)
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40分)
(一)2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4.C【详解】(款:此处应为“诚心”“诚恳”意)
15.A【详解】(A.都是介词“对”。B.连词,如果/代词,你。C.介词,和/连词,和。D.介词,趁机/连词,因为)
16.C【详解】(原文说“如后小有乖,则曲在彼”,意思是“如果之后略有背离约定,那么理亏的一方是他们”。“乖”:背离,违背)
17.(3分)必实无东意/则宜还汉吐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即俟斤部落/当以与蕃/如此/足塞钦陵口/而和事未全绝(错1处扣0.5分,错2处扣1分,错3-4处扣2分,扣完为止。)
18.(1)(4分)倘若甘州、凉州有出乎意料的事发生,怎么能承受大范围的征调呢?微臣实在担心这件事啊。
(采分点:“脱”,表假设,翻译成“倘若”“如果”等皆可;“虞”,预料;“堪”,承受;“病”,担心。每个1分)
(2)(4分)如果陛下每年都向吐蕃派去和亲使团,钦陵一定会屡屡拒绝。这样,他的部下自然无不怨恨。
(采分点:“诚”,如果,假如,果真;“岁”,每年;“常”,屡屡;句意正确1分。)
附:参考译文:
《论去四镇兵疏》
微臣听说利有时会生出害,害也可以生出利。朝廷占有了全天下,把八方作为自己皇家园林,而各种大大小小的国家政务中,最难处理的,只有吐蕃和突厥默啜罢了。现在吐蕃请求议和,默啜可汗遣使请降,接受我朝册封,这将对我们大大有利。但如果谋划不够慎重,那么弊害也将随之而来;如果防范有方,那么好处也会随之而来。
现在钦陵所谈论的,就是想从我朝割走突厥十姓地界,让我朝撤走四镇防守的军队,这是钦陵最迫切讨论的问题。如果认为可以应允,就应当明确决断答复他;如果认为不能应允,就应当想办法笼络牵制他。终归不能直接拒绝阻断他和谈的想法,让他有理由兴起边患。
微臣私下里揣度这件事,关陇的一举一动十分重要,怎么可以轻率地拿出举措呢?假使他和谈的愿望还未断绝,那么他的恶意也不能马上产生。请允许我假借人之常情做比方:假设有人家遭遇了强盗,一部分盗贼攻击内室,一部分侵犯他家外面的院落,主人一定不会首先担心外面的强盗,而是首先担心内室。为什么呢?因为内患在近处而外患相对较远。现在朝廷的外患,是十姓四镇这样的地方;内患,是甘、凉、瓜、肃这些地方。关陇一带的人们,长时间从事屯田戍守的差使,近三十年来,力气已经用尽了。倘若甘州、凉州有出乎意料的事发生,怎么能承受大面积的征调呢?微臣实在担心这件事啊。不知道朝廷认为怎么样。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首先料理内患来抵挡外敌,不应该贪求首先平息外患来伤害内部。
现在朝中议事的官员,舍弃甘、凉、瓜、肃这些近在眼前的忧患不去忧虑,却贪求处置比较遥远的忧患。微臣愚笨驽钝,不理解他们的策略。如果朝廷认为四镇非常重要,他们提出的要求不能依从,何不分析一下情况来答复他。比如钦陵说,四镇诸部与吐蕃接壤,担心汉密靠近兰鄯,这是汉密的大患,确实在这些地方,这也是国家最看重的。现在应该回复钦陵说:国家不是舍不得这四镇,本来设置四镇是用来扼住吐蕃的尾巴,分散吐蕃的兵力,让他不能合兵东侵。现在如果马上把四镇交给吐蕃,恐怕吐蕃国力增强,容易向东侵扰。如果确实没有东侵的想法,就应该归还我们吐浑诸部和青海故地。到那时,即便是俟斤部落也应当交给吐蕃。像这样的话,足以堵住钦陵的嘴,并且和谈之事没有全部断绝。如果以后略有违背,那么理亏的一方是他们。加上西域诸国,诚心归附已多年,若论情义,怎么能跟吐蕃同日而语呢?现在不知利害不明,没有详查事情的确切情况,一旦直接割弃四镇,也恐怕会伤害西边诸国的感情,这绝非控制驾驭的策略。等到考虑过损失收益,掌握了便利条件,再进一步回复他。这样的话,那么不仅和议不断,还可以让吐蕃感念我朝,这也是吸引人的办法。惟愿我皇审慎选择,使算无遗策,来让我朝百姓享受您的恩惠呀。
《新唐书·郭震传》
恰逢吐蕃请和,首领钦陵要求朝廷回撤西域四镇的守兵,并赐十姓突厥之地给他。朝廷派郭元振充任使者前去谈判,趁机察看敌情。郭元振回来后,上疏道:“长期以来的徭役让吐蕃人困苦不堪。他们都希望大唐和吐蕃之间能够实现和平。首领钦陵打算分裂四镇归为己有,专制其国,因此才没有归顺的念头。假如陛下每年都向吐蕃派去和亲使团,钦陵一定会屡屡拒绝。这样,他的部下自然无不怨恨。即使钦陵想寇犯唐境,也会受到部下的牵制。君臣之间有了矛盾,吐蕃内部就会发生变故。”这些谋划得到了朝廷的赞同。几年之后,吐蕃君臣相互猜忌,部属果然诛杀了钦陵。他的弟弟赞婆等前来投降,于是武后下诏派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领人骑前往迎接。授予他主客郎中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