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三国志·任峻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峻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陈留太守枣祗,本姓棘,先人避难,易为枣。随太祖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太祖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丰足军用,摧灭群逆,以隆王室。不幸早没,祗子处中,加官封爵,以祀祗不朽之事。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无子,国除。文帝追录功臣,谥峻曰成侯。复以峻中子览为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任峻传》)
16. 写出下列划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名府若能唱之(________)(2)贼数寇抄绝粮道(________)
17. 为下列句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总而用之(     
A. 汇集    B. 总共    C. 带领    D. 总归
18. 为下列句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太祖多善之(     
A. 善待    B. 领会    C. 友善    D. 赞成
19. 下列划线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项是()。
A. 峻常居守以给军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
B. 募百姓屯田于许下    且使遽告于郑(《秦晋殷之战》)
C. 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D. 太祖流涕者久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20. 第1段中杨原“为之奈何?”一句包含丰富的心理活动。下列各项不符合此时心里的一项是(    
A. 忧虑    B. 质疑    C. 兴奋    D. 急切
21.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2. 依据文章相关事件,概括任峻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相关事件
任峻的主要品质
说原伐董卓
(1)
归顺于太祖
(2)
典军器粮运
(3)
饥荒济亲友
(4) 
 
 
【答案】16.     (1). (1)同“倡”,倡导、发起    (2). (2)截断    17. A    18. D    19. A    20. C   
21. 在国内饥荒的时候,(任峻)收养抚恤朋友的遗孤,中表亲戚及贫穷的族人,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困的人,因为重信义而被称赞。   
22. (1)远见卓识@(2)审时度势@(3)足智多谋@(4)善良仁厚
【解析】
16.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1)“名府若能唱之”意思是“您如果能发起”,“唱”应为通假字,通“倡”,意思是“倡导、发起”;(2)“贼数寇抄绝粮道”意思是“乱贼多次在途中抢劫掠夺,截断运送军粮的交通要道”,“绝”的意思是“截断”。
17. 试题分析:“总”是一个多义词,常见的用法有:作名词,有“整数”的意思,如《老残游记》中“银子成总了,我差人回家取去”;作形容词,“全部、全面”的意思,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副词,有“一概、皆”的意思,如“总是”等。本题中“总而用之”的意思是“汇集起来统一指挥”,“总”是动词,“汇集”的意思。
18. 试题分析:结合上下文可知,“太祖多之”意思是“曹操都很赞成”,“善”形容词作动词,“赞成”的意思。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属于实词考查的一部分,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常见的实词活用情况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掌握实词活用的常见类型,注意识记和累积,学会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语境分析法等方法来推断。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B项,前一个“于”,介词,在;后一个“于”,介词,向。C项,前一个“而”表顺承,可不译;后一个“而”表修饰,可不译。D项,前一个“之”,助词,放在表时间的词后面,凑足音节;后一个“之”,代词,他。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分析清楚杨原说这句话的背景。由上文可知董卓扰乱,关东都感到震惊,杨原又发愁又害怕,任峻劝杨原起兵反抗董卓,杨原问“为之奈何”,杨原一直处于忧虑之中,听了任峻的话他不敢相信,问话的的心态是急切的,因此这句话中包含了忧虑、质疑、急切,却没有“兴奋”,故答案应为C项。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于……之际”,在……的时候;“收恤”,收养抚恤;“中外贫宗”,中表亲戚及贫穷的族人;“周”,救济帮助;“急”,有急难的人;“乏”,贫困的人;“见”,被。
22. 试题分析:劝说杨原讨伐董卓的时候不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而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任峻的远见卓识;曹操从关东起兵后进入中牟县地界,任峻单独和同郡的张奋商议,让全郡归附曹操,他自己带领族人家人及家兵归顺曹操,表明他能审时度势;典军器粮运,分十路并行,避免了敌贼劫掠,表现出他足智多谋的特点;在国内饥荒的时候,任峻收养抚恤朋友的遗孤,中表亲戚贫困的族人,有急事或缺什么,都不断地周济他们,表现出其善良仁厚的一面。
参考译文: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县人。东汉末年,董卓扰乱,关东都感到震惊。中牟县令杨原又发愁又害怕,想要弃官逃走。任峻劝杨原说:董卓为首作乱,天下的人没有不怨恨的,然而没有先讨伐董卓的人,不是没有讨伐董卓的想法,而是形势条件不成熟不敢罢了。您如果能够带头,必定有人响应。杨原说:那该怎么办呢?任峻说:现在关东一带有十几个县,能拿起兵器作战的不少于一万人,您如果暂时代理河南尹的职事,统一指挥,不会不成功的。杨原听从了他的计策,任用任峻做河南尹的主簿。任峻就替杨原上表陈述代行河南尹的事情,让各个县坚守县城,于是发兵讨伐董卓。恰巧曹操也从关东起兵,进入中牟县的地界,众人无所适从。任峻单独和同郡的张奋商议,让全郡归附曹操。任峻又另行召集同族人以及宾客、家兵共几百人,愿意跟随曹操。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很被亲近信任。曹操每次出征讨伐,任峻常常作为留守来供应部队给养。这一年天旱人饥,军粮不足,羽林监颍川人枣祗建议建立屯田制,曹操让任峻担任典农中郎将。任峻招募老百姓在许都附近屯田,收到租谷几百万斛。于是(曹操)在郡国内普遍设置了屯田官,几年之内,凡实行屯田的地方都积蓄了粮食,仓库都堆满了。官渡大战的时候,曹操让任峻主管运送军械兵器和粮食。乱贼多次在途中抢劫掠夺,截断运送军粮的交通要道,于是任峻就让一千辆马车组成一队,分十路并行,组成双层军阵的队伍分前后左右护卫运粮马车,使敌贼不敢接近了。军队的强大和国家的富饶,从枣袛时开始到任峻时完成。曹操认为任峻劳苦功高,就上表封他做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又升迁为长水校尉。陈留太守枣袛,原本姓棘,先祖避难时,改姓为枣。跟随曹操一同起兵,四处征讨。太祖任命他担任屯田都尉,为流民设置田业。当年就获大丰收,补足了军用,摧毁了各路叛逆,使王室兴隆。枣袛的儿子枣处中,提升了官职,封了爵位,来祭祀枣袛永垂不朽的功业。任峻为人宽厚而有气量,又通晓事理。每次有建议,曹操都很赞成。在国内饥荒的时候,任峻收养抚恤朋友的遗孤,中表亲戚贫困的族人,有急事或缺什么,都不断地周济他们,因为重信义而被称赞。建安九年去世,曹操伤心哭了好久。任峻的儿子任先继承封爵。任先去世,没有后代,除去封国。魏文帝追记功臣事迹时,给任峻的谥号是成侯。又将任峻的次子任览封为关内侯。


相关文言文练习
《三国志·孙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周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邓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步骘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杨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贾逵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武帝纪》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曹操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蜀书·董允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胡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田畴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孙权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诸葛恪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吕岱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卫觊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第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杨仪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许靖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孙登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曹仁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胡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陶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夏侯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吴书·滕胤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田豫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薛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薛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三国志·夏侯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三国志·魏书·国渊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吕范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杨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刘晔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魏书·崔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典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程昱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杨沛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魏书·梁习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国志·刘巴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周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曹洪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诸葛亮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吴书·朱桓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