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殷纣时,其史尹挚抱籍以归于周;周之初,始为是官者,佚是。周公、召公、太公,既劳周室,改质家跻于文家,置太史。
夏之亡也,孔子曰:文献杞不足征。伤夏史之亡也。殷之亡,曰:文献宋不足征。伤殷史之亡也。周之东也,孔子曰:“天子失官。”伤周之史亡也。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选自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
材料二
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
心何如而尊?善入。何者善入?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皆知之;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知之。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其言家事,可为入矣。
又如何而尊?善出。何者善出?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有联事焉,皆非所专官。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优人在堂下,号咣舞歌,哀乐万千,堂上观者,肃然踞坐,眄眯而指点焉,可谓出矣。
不善入者,非实录,垣外之耳,乌能治堂而皇之中之优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呓。不善出者必无高情至论,优人哀乐万千。手口沸羹,彼岂复能自言其哀乐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喘。
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呓毋喘。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
尊之之所归宿如何?曰:乃又有所大出入焉。何者大出入?曰: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此非我所闻,乃刘向、班固之所闻。向、固有征乎?我征之曰:古有柱下史老聃,卒为道家大宗,我无征也欤哉?
(选自龚自珍《定盒文集·续集》)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的序号。(3分)()
湮塞A人之教B必先去C其史D夷人之祖E宗F必G先H去I其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隳,指毁坏,与《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隳”的意义不相同。
B.逮,“到、及”的意思,与《陈情表》“逮奉圣朝”中“逮”的词义相同。
C.垣,本文是墙的意思,与《诗经》中“乘彼垝垣”中的“垣”用法相同。
D.归宿,指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结局,与现在所说的“归宿”意义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有文书典籍都属于历史范畴,龚自珍不独视六经为史,在这一基础上他提出“灭国必先去史”的论断。
B.作者比喻“不善出者”为“余呓”,即痴人说梦;比喻“不善入者”为“余喘”,即心迷目眩、喘息不暇,醒目警世。
C.作者认为史官是掌握国家的文献典籍和执行褒贬人事的职权的人,就应该是社会的喉舌和社会现实的代言人。
D.作者以老子为周室史官,熟知古今成败治乱,卒为道家宗主,作“出史之道”之证,加深了“史”与“道”的关系的论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公、召公、太公,既劳周室,改质家跻于文家,置太史。
(2)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呓毋喘。
14.从材料二看,合格的史官应做到哪几点?(3分)
答案:
10.BDF
11.A意义相同,都是毁坏的意思。
12.B【解析】表述相反。应该是将“不善入者”比喻为“余呓”,将“不善出者”比喻为“余喘”。
13.(1)周公、召公、太公一边为周王室操劳,一边由注重实干尚实跻身尚文,设置了太史一职。
(2)因此,要成为史官,成为与别人不同的史官,就不要说梦话,不要死气沉沉。
14.示例:①善“入”,即广泛地了解和熟悉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②善“出”,即对社会上的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事情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作出全面而又正确的评论。③自尊其心,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每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朝的时候最大官就是史官。在历史典籍之外再没有语言的产生,在历史典籍之外再没有文字了,在历史之外再没有人伦物品概念产生。历史典籍存在,周朝就存在,历史典籍丧失,周朝也就灭亡了。殷纣时它的史官抱着典籍归附了周朝;周朝一开始才开始设置这一官职,就是佚。周公、召公、太公一边为周王室操劳,一边由注重实干尚实跻身尚文,设置了太史一职。
面对夏朝的灭亡,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出来,只是夏的后代杞国没有留下足够证明这些的文献了。”伤感于夏的历史丧失啊。面对殷的灭亡,孔子说:“殷商的礼仪制度我也能讲出来,只是殷商的后代宋国没有留下足够证明这些制度的文献。”周朝东迁,孔子说:“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伤感于周朝历史的丧失啊。要灭亡别人的国家,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毁坏颠覆别人国家的政权,破坏别人国家的法度,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断绝别人国家的贤能人才,堵塞改变别人国家的思想文化教育途径,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污蔑诛伐别人国家民族的祖宗,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
材料二
史官所以受尊重,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掌管文献典籍、执行褒贬人事的职权,而是尊重他们的思想、精神。
什么样的思想、精神才值得尊重呢?要善于“入”。什么是善于“入”呢?天下的山川形势,人的精神面貌,土地适宜种植什么,哪些姓氏应当受到尊重,他们都了解;从朝廷祖宗的法令,到下级官吏所应遵守的职责,他们都知道。他们在谈论礼仪、军事、政治、刑法、掌故、文章,以及评论人的好坏时,就像讲述自己的家事那样熟悉,这就可以称为“入”了。
还有什么样的思想、精神才值得尊重呢?还要善于“出”。什么是善于“出”呢?天下的山川形势,人的精神面貌,社会的风气,土地适宜种植什么,哪些姓氏应当受尊重,从朝廷祖宗的法令,到下级官吏所应遵守的职责,都是互相联系着的,这些都不是史官专门负责掌管的。但他们在谈论礼仪、军事、政治、刑法、掌故、文章,以及评论人的好坏时,就像以乐舞为业的人在堂下纵情歌舞,哀乐万千,堂上观看的人严肃地坐在上面,边欣赏边指点那样。这就可以称为“出”了。
不善于“入”的,就不是据实地记录,像隔墙听人讲话一样,怎能研究和指导堂中艺人的表演呢?这样,史官的言论,就必定像讲梦话那样胡说八道。不善于“出”的,一定没有什么真诚的感情、深刻的评论,这就像艺人表演出各种各样喜怒哀乐的情态,手舞足蹈,纵情歌唱,忙得像沸腾的滚汤似的,他们又怎能自己讲出那种哀乐的情况呢?这样,史官的言论,就必定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因此,要成为史官,成为与别人不同的史官,就不要说梦话,不要死气沉沉,必须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他的职务也就会受到尊重了,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他的言论也就会受到尊重了。职务、言论都受到尊重了,史官本人也就会受到尊重了。
这些都受到尊重会有什么结果呢?那就会有大的“出”和“入”。什么是大的“出”和“入”呢?那就是跳出纷繁的史料,进入了解历史发展的根本道理,要想懂得根本道理,就必须首先研究史料、懂得历史。这一点不是我发现的,是刘向、班固已经说过的。刘向、班固讲的这个道理有证据吗?我的证据是:古代的柱下史老聃,终于成为道家的创始人。这难道不是我的证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