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涉务
颜之推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上,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①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馀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今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②,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注]①令、仆:尚书令和仆射,为朝延要职。
②果下马:魏晋南北朝时一种珍贵的马,乘之可于果树下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B.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D.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堂”是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多用以指代朝廷。
B.“中书舍人”是官名,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
C.“稼穑”中的“稼”指收割,“穑”指种植,“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D.“末业”在古代指手工业、商业,与称为“本业”的农业相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宗明义,指出士君子立身处世,贵在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一个人如果无法具备很多才能,那么具备其中一种,胜任一职也可以无愧于心,这体现了务实精神。
B.作者认为商朝士大夫的通病在于夸夸其谈,虽然很多身居要职,但实际上很难应世经务,同时批评了梁武帝父子亲近小人疏远士大夫的行为,认为他们缺乏自知之明。
C.作者举史实为例,写梁朝士大夫夸竞仪表容态,悠游享乐,刻画形象入木三分。建康令王复的例子逗人发笑,但仍给人以真实感,有说服力。
D.作者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劝诫子孙后代如何立身处世,持论平实,言之有物。没有训斥说教,而是给人一种浑朴的感觉。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
(2)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
10.C
11.C
12.B
13.(1)(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么可以要求在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
(2)吃饭是百姓所依存的,百姓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了。
(3)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陈涉)。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译文: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在变乱中坐着等死的人,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
“尚书郎乘马”是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D;
“及侯景之乱”是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稼’指收割,‘穑’指种植”错误,“稼”“穑”分别指代种植和收割。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批评了梁武帝父子亲近小人疏远士大夫的行为”错误。第二段中颜之推指出南朝士大夫的通病在于夸夸其谈,虽然很多身居要职,但实际上很难应世经务,反倒是哪些旁门庶族、出身清寒的中下层官吏能做一点事。世俗“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指有实际能力的中下层官吏)而疏士大夫”,颜之推认为这是一种偏见,讥其眼不能见睫,缺乏自知之明。
参考译文:
士君子处世,贵在能够对事物有益处,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因为这是荒废君主给他的俸禄官位啊!国家使用人才,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用他能通晓治理国家的体制纲要,经纶博雅;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先古;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坚决果断有谋略、完美地处理应对事务;四是藩屏的臣子,用他能熟悉风俗,廉洁爱民;五是承担使命的臣子,用他能随机应变,不辱君命;六是兴造的臣子,用他能考核工程节省费用,经营有道:这都是勤奋学习、恪守德行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么可以要求在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无所惭愧了。
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到有所尝试和实践,多数不能胜任。处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之祸;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战阵之急;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纵肆吏民头上,不知道有劳役之勤:这样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冠带中有才干的,就提拔到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职务,执掌机要。其余只懂得点文义的,多数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于那些台阁令史、主办监帅、诸王签省,都对工作通晓熟练,能按需要完成任务,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着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放纵旷达,不拘礼俗。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在变乱中坐着等死的人,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想要懂得务农的艰辛,这大概是看重谷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道理。吃饭是百姓所依存的,百姓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了。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舂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