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名人轶事
七、课外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董邦达,字孚存,富阳寒士也。厄科场,滞京师,寓武林会馆。资尽,馆人迫之,徙于逆旅,质衣装以给。无何装尽,逆旅主人逐,窘无所之。有刘媪者奇其才,谓必不长贫贱,馆之家;属勤业以待再试。邦达日夜磨砥,期得第自振,且酬媪德。
榜发,仍落第,恚甚,蹀躞①街市,倚一高门痴立。启门者见之,呵问,告以下第生,其人大喜,要入款语,出红笺倩书谢柬。既而留食,谓董曰:“某,侍郎司阍②仆也;君适所书,大为主称赏,肯留此代笔否?小有薄奉,以资君旅。”邦达方失路,欣然诺之。自是一切书牍,皆与董拟草,其文辞往往当意。侍郎益信任仆,有密事,召仆至内室拟稿;仆惶窘良久,乃以实告。侍郎大骇,急延邦达至厅。具衣冠见之,且谢曰:“使高才久辱奴辈,某之罪也。”因请为记室,相得甚欢;俄为之纳妇。邦达每念其恩,益自刻厉。逾年,举于乡;又四年,及进士第。
先初,邦达赴举京阙,其父为贷廿金以附侍讲某公北行。公曰:“董君寒士,何须盘缠,北土气寒,汝衣甚凉薄,即以备御冬可也。”翌日启程,则凉薄如昔。诘之,曰:“家本无资,曩金亦假之戚友者。寒士宜寒骨,颇堪霜雪,不愿以予故,增父累也。”
【注】①蹀躞:往来徘徊。②司阍:守门。
(1)下面句中加点“之”意义和用法与与“窘无所之”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乃记之而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延邦达至厅(邀请)
B.曩金亦假之戚友者(假:虚假)
C.榜发,仍落第,恚甚(恼怒)
D.质衣装以给(典当)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刘媪者奇其才,谓必不长贫贱,馆之家。
②具衣冠见之,且谢曰:“使高才久辱奴辈,某之罪也。”
(4)文中的董邦达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
8.(1)C
(2)B
(3)①这时一个姓刘的老妇人,对董邦达的才能感到惊奇,说他肯定不是那长期贫贱的人,于是便将自己家的屋子暂时借给董邦达居住。
②侍郎穿戴好正式的衣冠见董邦达,并且道歉道:“让您这样的高才贤能长久辱没在仆从之间,是我的罪过。”
(4)懂得感恩、求学刻苦(学习勤奋)、体谅父亲(懂事孝顺)。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题干的“之”是动词,“去”的意思,句意为“窘迫地没有地方去”。
A.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动词,去;
D.代词,这件事;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B.句意:从前的钱财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假:借。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奇,感到惊奇;谓,告诉。馆,安置。
②中重点词语有:具,准备好,穿戴好;且,并且;谢,道歉;辱,辱没。“某之罪也”是判断句式。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主要事件及人物的言行进行概括。
从“邦达日夜磨砥,期得第自振,且酬娼德”可以看出,董邦达想要靠自己的努力报答刘老妇人的恩德;从“邦达每念其恩,益自刻厉”可知,他因为侍郎对自己的信任而加倍努力想要报答侍郎的恩德。上述内容都可以看出董邦达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日夜磨砥”“益自刻厉”可以看出求学刻苦;从“翠日启程,则凉薄如”“家本无资,囊金亦假之戚友者。寒士宜寒骨,颇堪霜雪,不愿以予故,增父累也”可知他明白父亲为他借钱赶考的不易,所以天气寒冷也不愿添衣而坚持去赶考,可见他体谅父亲(懂事孝顺)。
参考译文:
董邦达,字孚存,是富阳的贫寒读书人。受困科考而滞留京师,寓居在武林会馆。他的旅资用尽了,被馆人逼迫搬去外面的旅店暂住,典当衣物来付房费。奈何衣物典当完了,被店家驱逐,窘迫地没有地方去。这时一个姓刘的老妇人,对董邦达的才能感到惊奇,说他肯定不是那长期贫贱的人,于是便将自己家的屋子暂时借给董邦达居住,嘱咐他勤奋学习等待再次应试。董邦达日夜努力,希望自己能够及第上榜振奋自身,还能够报答刘老妇人的恩德。
皇榜—出,董邦达仍是榜上无名,他非常愤懑,在街市上徘徊游走,靠着一个大门痴痴地站着。开门的人见到他,问他是什么人,董邦达告诉他自己是个落榜的读书人。这人非常高兴,邀请他进门诚恳地对话,又拿出一张红笺请董邦达帮他写一份答谢束。不久又留下董邦达吃饭,和董邦达说:“我是侍郎家的守门人,您刚才写的谢束被侍郎大为赞赏,您肯留下来帮我代笔吗?我会给你一点微薄的酬劳来资助您的旅途。”董邦达刚逢无路可投,就欣然答应了。从这以后一切书信案牍,那人都交给董邦达草拟,董邦达的文辞常常符合侍郎心意。侍郎日渐信任奴仆,有机密事务召唤仆人进内室拟稿,仆人惶恐窘迫很久,才把实情告诉了侍郎。侍郎大为惊讶,立马请董邦达到客厅,侍郎穿戴好正式的衣冠见董邦达,并且道歉道:“让您这样的高才贤能长久辱没在仆从之间,是我的罪过。”侍郎于是敦请董邦达担任自己的记室,两人相得甚欢。不久侍郎又为董邦达娶妻。董邦达每次感念侍郎的恩情,更加刻苦努力了。第二年在乡试中举;过了四年,又考上了进士。
最开始,董邦达赴京赶考,他的父亲借了二十两银钱让他跟从某位侍讲北行。那位侍讲说:“董君是一个贫苦书生,哪用得上什么盘缠,北方气候十分寒冷,你的衣服太薄了,用这钱准备御寒的衣物就好了。”第二天启程时董邦达穿的依旧很单薄。侍讲诘问他,他回答:“家里本就没有什么钱,之前的钱财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穷苦的书生有能抵御寒冷的风骨,足以抵挡风霜雨雪,我不想因为我的缘故而给父亲增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