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康熙壬戌仲秋既望豹岩樵史唐梦赉题》《集腋为裘》阅读练习及答案
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谚有之云:“见橐驼谓马肿背。”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矣。夫人于目所见者为有,所不见者为无,曰:“此其常也。”倏有而倏无则怪之。至于草木之荣落,昆虫之变化,倏有倏无,又不之怪,而独于神龙则怪之。彼万窍之刁刁,百川之活活,无所持之而动,无所激之而鸣,岂非怪乎?又习而安焉。独至于鬼狐则怪之,至于人则又不怪。夫人,则亦谁持之而动,谁激之而鸣者乎?莫不曰:“我实为之。”夫我之所以为我者,目能视而不能视其所以视,耳能闻而不能闻其所以闻,而况于见闻所不及者乎?夫见闻所及以为有,所不及以为无,其为见闻也几何矣?
②人之言曰:“有形形者,有物物者。”而不知有以无形为形,无物为物者。……原始要终之道,不明于天下,于是所见者愈少,所怪者愈多,而“马肿背”之说昌行于天下。无可如何,辄以“孔子不语”之辞了之。不知孔子之所不语者,乃中人以下不可得而闻者耳,而谓春秋尽删神怪哉!
③留仙蒲子,幼而颖异,长而特达。下笔风起云涌,能为记载之言。于制艺举业之暇,凡所见闻,辄为笔记,大要皆鬼狐怪异之事。向得其一卷,辄为人取去。今再得其一卷阅之。凡为余所习知者,十之三四,最足以破小儒拘墟之见,而与夏虫语冰也。予谓事无论常怪,但以有害于人者为妖。故日蚀星陨,不可谓异,惟土木甲兵之不时,与乱臣贼子,□为妖异耳。
(康熙壬戌仲秋既望豹岩樵史唐梦赉题)
材料二: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柳泉自题)
【注】①刁刁:形容风声。②活活:形容水声。③《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④中人:才能中等之人,常人。⑤集腋为裘: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⑥《幽冥》:即《幽冥录》,是一本神奇怪异的志怪小说集,为南朝刘义庆集门客所撰,30 卷,原书已散佚。⑦浮白:饮酒。⑧青林黑塞:杜甫《梦李白》诗:“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后人于是以“青林黑塞”喻指知己朋友所在之处。
21.下列填入材料一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乃 B.以 C.而 D.然
22.材料一第①段中针对谚语“见橐驼谓马肿背”评论“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下列哪句话不适合用来阐释该谚语的内涵(   )
A.人于目所见者为有,所不见者为无。
B.倏有而倏无则怪之。
C.不知有以无形为形,无物为物者。
D.所见者愈少,所怪者愈多。
23.请分析材料一第②段使用《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用意。
24.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分析材料二蒲松龄自谓“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的原因。
 
 
答案:
21.A 22.C    23.第②段使用《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意在说明人的见闻和辨别力有所不同,不能因为自己的见识少而就否定《聊斋志异》所写的内容。    24.①人们受见闻所限,容易少见多怪。
②人的见闻和辨别力有所不同,且世人多为中人之资质,难以理解蒲松龄书中所写之内容。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所以说日蚀、星陨不能说是反常怪异的现象,只有经常不断的土木、战争以及乱臣贼子,才是鬼怪之类。
由语境来看,前后内容形成对比,前面说“不可谓异”,后面说“惟……为妖异耳”,可见文中是说后面所列举的“土木”“甲兵”“乱臣贼子”才是“妖异”之类,所填虚词应含有“才”之意,只有“乃”有此义项。
B.“以”有介词、连词、动词之意,介词为“把、用、凭借”等,连词为“来”等,动词为“认为”等。
C.“而”有连词、代词之意,连词表“转折、顺承、递进、因果”等,代词通“尔”。
D.“然”放在句首,单独使用一般表转折,“然而”。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
“见橐驼谓马肿背”意思是“见了骆驼以为是马的背肿了”,比喻对不知道的事情或情况凭主观随意判断。
A.句意:人们对于见过的就认为有,没有见过的就认为无。能体现主观随意判断之意。
B.句意:忽然有忽然没有就认为很怪异。能体现主观随意判断之意。
C.句意:却不知道有以无形之体为形体的,以无状之态为物态的。不能体现主观随意判断之意,不适合阐释谚语内涵。
D.句意:见识越少,觉得怪异的东西就越多。能体现主观随意判断之意。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要理解“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意思,然后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分析使用《论语》中这句话的用意。
“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孔子平时不称道怪异、勇力、悖乱、鬼神的事情”;结合文中“有形形者,有物物者”“而不知有以无形为形,无物为物者”“所见者愈少,所怪者愈多”“不知孔子之所不语者,乃中人以下不可得而闻者耳”可知,世间万物有有形之物,也有无形之物,因为受到见识的限制,所见越少,所怪越多,而孔子所不语的是中等以下资质所接受不了的高深的(道理、学问),所以此处使用这一句子,目的是说明人的见识是有所不同的,不能因为自己见识少而否定《聊斋志异》所写之事就不存在。
2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蒲松龄“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再到材料一中筛选概括他这样说的原因。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意思是“懂得我的,只有那些冥冥之中的魂魄了”,那么为何如此?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夫人于目所见者为有,所不见者为无”“见闻所及以为有,所不及以为无,其为见闻也几何矣”可知,大千世界本无所不有,但人受到耳目所限,以所见为有,所不见为无,而《聊斋志异》所写鬼怪之事是人所未见的;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所见者愈少,所怪者愈多”“孔子之所不语者,乃中人以下不可得而闻者耳”可知,人所见越少,认为怪异的越多,且世人中大多为“中人”以及“中人以下”之人,因为受到见闻和辨别力的限制,自然难以懂得蒲松龄书中所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谚语有这样的说法:“见了骆驼以为是马的背肿了。”这句话虽小,却能够说明大的道理。人们对于眼睛能看到就认为是有,眼睛看不到的就认为是无,说:“这是正常现象。”忽然有忽然没有就认为很怪异。对于草木的荣枯,昆虫的变化,忽然有忽然没有,又不认为怪异,唯独对神龙等现象却认为怪异。那大大小小孔穴中的风声,众多河流中的水生,无所凭依却能动,没有激荡却能鸣,难道不是怪异之事吗?却又习以为常。而对于鬼怪狐仙却又认为怪异,对于人却又认为不奇怪。那么人又是谁掌控让他行动,又是谁鼓动让他发声呢?没有人不说:“这是我做的。” 我之所以是我,眼睛能看见(东西),但不能看见看见(这东西)的原因,耳朵能听见(声音),却不能听见听见(这声音)的原因,更何况是眼睛无法看到的事物耳朵无法听到的声音呢?见闻所能达到的就认为是有,无法达到的就认为是无,那么所见所闻又能有多少呢?
有人说:“有以有形之体为形体的,有以万物之状为状态的。”却不知道有以无形之体为形体的,以无状之态为物态的。……探究事物发展始末的道理,不被天下人知晓,因此见识越少,觉得怪异的东西就越多,“马肿背”的说法也就盛行天下。没有办法,于是就用“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辞自圆其说。却不知道孔子所不说的,却是常人以下从来没听到过的,却认为春秋把神怪之事全部删除了!
蒲氏留仙,幼小之时就聪明异常,长大之后更为突出。下笔有雄浑磅礴之势,写作记录事件的文字。在准备应考学业的闲暇,大凡所见所闻之事,都用笔记录下来,主要都是鬼狐怪异的事情。先前我得到其中一卷,又被人拿去。现在又得到其中一卷,得以阅读。为我所熟知的,大概有十分之三、四,足以破除眼光狭小的愚陋读书人的肤浅见解,和肤浅之人谈论大道理。我认为事情不论寻常怪异,以对人有害的为妖。所以说日蚀、星陨不能说是反常怪异的现象,只有经常不断的土木、战争以及乱臣贼子,才是鬼怪之类。
(康熙壬戌仲秋既望豹岩樵史唐梦赉题)
材料二:
积少成多,我像刘义庆妄续幽冥之录;一面喝酒,一面写作,独自酿成像韩非子的《孤愤》之篇;我将志向就这样寄托于文字中,这是一件让我足够伤怀、伤感的事情。唉!霜后寒雀,栖树无温;冷月秋虫,依栏自暖。懂得我的,只有那些冥冥之中的魂魄了!
(柳泉自题)
 


相关文言文练习
《翁公平寇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蒲松龄著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不责碎玉吏》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不责碎玉吏》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陇其为令》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俭与太宗弈》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俭止太宗逞能》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仁宗忍饿》原文及翻译
《鲁公治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霁月楼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迂公修屋》阅读练习及答案
《司马懿与诸葛亮》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德用有量》阅读练习及答案
《善士于令仪》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文定报德》阅读练习及答案
《司马温公故事二则》阅读练习及答案
《东坡逸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马》阅读练习及答案
《知人》(赵开心为御史大夫)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儿饲雀》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太祖怕史官》阅读练习及答案
《孔雀东南飞》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鹊招鹳》阅读练习及答案
《孝丐》阅读练习及答案(一)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