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k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余登达蓬山望海,山僧四五人,皆言春夏之交,此地特多海市①。各举所见,与图画传闻者绝异。盖传闻者多言蜃气②烛天,影像见于空中,岂知附丽水面,以呈谲诡。言者不出云气仿佛,岂知五采历落,刻露秋毫。东坡在登州,以岁晚得见为奇,然霜晓雾后,往往遇之,亦不必拘拘于春夏也。信耳信目,自有差等。山僧约明年三四月来宿其舍,海神当不余弃。先次第其言而赋之。
己酉之冬,观海达蓬。山僧四五,指点空濛,曰:“滨海之地不一,兹独当夫神宫也。光怪发作,亦何人而不逢!但称登州之海市者,盖不免于瞽聋。”
(节选自明末清初·黄宗羲《海市赋》)
【注】①海市:即海市蜃楼,参下“蜃气”注。②蜃气:海面风平浪静时,远处出现的由折光形成的城郭楼宇等幻象,也可见于沙漠中。古人常误以为是大蜃吞吐的云气而成。
材料二:
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
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始荷圣恩给假归葬。八月上旬至枞阳,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宁,因展先墓在桐者。时未生已死,其子移居东乡。将往哭,而取道白云以返于枞。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昔之期招未生子秀起会于宗六之居而遂行。白云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艰,遇阴雨则不达,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故余再欲往观而未能。
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
(节选自清·方苞《再至浮山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计日A已迫B乃为一昔C之期D招未生E子秀起会F于宗六G之居H而遂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作动词,意为“照”,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及成语“风烛残年”中的“烛”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B.次第,指排比作赋,与杜牧的“山顶千门次第开”和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次第”词义都不相同。
C.木末,犹树梢,“末”字使用了指示造字法,字中的长横指示树梢,一如“本”字中的短横指示树根。超然客公众号
D.永柳之山,永州、柳州的山水风物皆因柳宗元的诗文作品而出名,名作有《永州八记》《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等。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宗羲创作此赋时并未亲见海市,按照山僧的意思,第二年春夏之交作者才有可能看见奇观,只能听山僧描述此地的海市胜景。
B.苏轼在登州时傍晚也看见了海市奇观,和别人说的时间并不相同,所以黄宗羲认为相信传闻还是相信目睹,自有区别。
C.卯年冬天,《南山集》之祸爆发,方苞受牵连而被逮捕,私下感叹:这跟宗六和尚所说的山有名则易遭败坏的道理相当。
D.白云山已然成为众人瞩目之地,只是路途遥远等原因限制了游客数量,但方苞认为只有无名才可保持其清静美好的环境气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但称登州之海市者,盖不免于瞽聋。(3分)
(2)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5分)
14.古人写景叙事大多是为了抒怀,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所表达的不同人生感悟。(3分)
答案:
10.BDH(每处1分)【译文】算着时间已经很紧张,就相约在某一夜相见,我就招来左未生的儿子秀起在宗六和尚的住处相会,然后就出发了。
11.A(“风烛残年”的“烛”是指蜡烛)
12.B(“岁末”是指冬天,与后面的“春夏”相对)
13.(1)只称赞登州海市的人,大概不免是目盲耳聋。[“但”(只)、“瞽聋”(目盲耳聋)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大概路途遥远、地处幽静,而游玩的人又没有什么可借助的条件,那么游人的足迹自然就稀少了,并不在于山有名气还是没名气。[“路远处幽”(路途遥远、地处幽静)、“无所取资”(没有什么可借助的条件)“希”(同“稀”,少)、“名不名”(有名气还是没名气)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黄宗羲认为验证事实要靠亲眼目睹而不是相信传闻(1分),方苞认为名气会使人引祸缠身,无名方可自保(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