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噽。太宰噽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噽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吴太宰噽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噽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噽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传》,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B.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C.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D.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疾,指慰问生病的人。“问”与《师说》中“犹且从师而问焉”的“问”字含义不相同。
B.属,托付。“属”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属”字含义相同。
C.爱信,喜欢信任。“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字含义不相同。
D.微伺,暗中观察。“微”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的“微”字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时,吴主准备攻打齐国,伍子胥以比喻之论,晓之以理,认为这一做法不可取。后吴王凯旋,疏远了伍子胥。
B.当再次讨伐齐国时,越王既出兵助力吴王,又重金贿赂太宰,伍子胥预料吴国将亡,趁奉命使齐之际,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
C.太宰在吴王前极尽诽谤之能事,认为子胥为人凶残,猜忌心重。太宰还以吴王两次伐齐的事来做文章,从此吴王开始怀疑伍子胥。
D.在子胥自尽之后,吴王狂怒不止,将他的尸体装在用皮革做的袋子里,任其漂在江上。吴人怜悯伍子胥,为他在江边建立了祠堂。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伍子胥自刎前表达的哪几层意思让吴王“闻之大怒”?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0.D 11.B 12.C 13.(1)自认为是先王的谋臣,如今不被重用,常常闷闷不乐心中怀有怨恨,希望大王早做打算。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 14.①谀臣作祟,朝廷不安宁;吴王被蒙蔽,反杀忠臣。②自己劳苦功高,吴王却恩将仇报。③不信忠言,不用忠臣,吴必将为越所灭。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现在却听信些花言巧语去攻打齐国。攻占齐国,就好像得到一块石田,毫无用处。希望大王能后齐国而先攻打越国;如果不这样,后悔就来不及了。
“贪齐”是“信其浮辞诈伪”的结果,“而”是连词,所以“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间不能断开,而“破齐”是假设的情况,应单独断开,排除AC;
“不然”是一个词,“不这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二者含义不同。慰问生病的人;请教问题。句意:吊唁死去的人,慰问生病的人。/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B.错误,二者含义不同。托付;一类人。句意:便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
C.正确,二者含义不同。喜欢信任;吝啬。句意:便越来越信任和喜欢越国。/百姓都认为大王您吝啬。
D.正确,二者含义不同。暗中;没有。句意:况且我派人暗中注意着伍子胥。/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从此吴王开始怀疑伍子胥”错。原文“微子之言,吾亦疑之”,可见吴王在此之前就对伍子胥有疑心。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为”,认为;“见”,被;“怨望”,怨恨;“图”,打算。
(2)“谨”,认真地兴办;“庠序”,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以孝悌之义申之;“颁”,通“斑”。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谗臣噽为乱矣!王乃反诛我”可得出答案①谀臣作祟,朝廷不安宁。吴王被蒙蔽,反杀忠臣。
依据“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可得出答案②:自己劳苦功高,吴王却恩将仇报。
依据“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可得出答案③:不信忠言,不用忠臣,吴必将为越所灭。
参考译文:
伍子胥是楚国人。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新君地位虚弱,便出动军队向北讨伐齐国。伍子胥劝谏道:“勾践每餐不超过两个荤菜,吊唁死去的人,慰问生病的人,打算将来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必定成为吴国的隐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就像人有了腹心的疾病一样。而大王不先消灭越国而去攻打齐国,不是大错特错吗!”吴王不听,进攻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于是威慑邹、鲁二国的国君而归。这样吴王就越来越不相信伍子胥的谋略。
又过了四年,吴王要向北讨伐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计谋,率领他的军队协助吴国,又给太宰噽进献了贵重的宝物。太宰噽屡次接受越国的贿赂,便越来越信任和喜欢越国,整天替勾践向吴王说话,吴王信任采用伯噽的计谋。伍子胥劝谏道:“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现在却听信些花言巧语去攻打齐国。攻占齐国,就好像得到一块石田,毫无用处。希望大王能后齐国而先攻打越国;如果不这样,后悔就来不及了。”吴王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临行之前,对他的儿子说:“我屡次劝谏我们的大王,但大王不听,我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吴国的灭亡了。你和吴国一起灭亡,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于是,便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自己回到吴国报告情况。
吴国的太宰伯噽早就与伍子胥不和,于是进谗言说:“伍子胥为人生硬凶暴,猜疑少恩,他的怨恨不满恐怕会成为大祸。前次大王准备伐齐的时候,伍子胥就认为不能伐,大王最终伐齐大获成功。伍子胥因为自己的计谋没有被采纳,反而产生了怨恨情绪。现在大王又再次讨伐齐国,伍子胥执拗强谏,诽谤败坏大王的伟业,只希望吴国失败来证实自己计谋的高明。如今大王亲征,出动全部军队去伐齐,而伍子胥因为计谋不被采用,于是谢绝,假装生病不去。大王您不可不防备,这是很容易起祸端的。况且我派人暗中注意着伍子胥,他出使齐国的时候,竟把他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做人臣的,在国内不得意,在国外投靠诸侯,自认为是先王的谋臣,如今不被重用,常常闷闷不乐心中怀有怨恨,希望大王早做打算。”吴王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怀疑他。”于是,吴王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属镂剑,说:“你用这把剑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道:“啊!奸臣伯噽在作乱,大王竟要杀掉我。我曾令你父亲称霸。当你还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各公子争抢,若非我拼死跟先王力争,你几乎不能立。你已经即位,想要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却不敢奢望。现在你今天竟然听信奸臣的恶语要杀害长者。”于是对他的门人说:“我死后,你们须在我的墓旁种满梓树,等它们长大后就做成棺材(来埋葬吴国死难战士的英灵);再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的军队攻入姑苏灭掉吴国。”于是自刎而死。吴王听说了伍子胥的话后,大为愤怒,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用皮革做的袋子里,漂在江上。吴人怜悯伍子胥,为他在江边上建立了祠堂,并因此命名为伍子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