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主薨①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袆等与相报答②。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
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十五·邓芝传》)
[注]①薨:古代称候王死,后文“殂陨”与之同义。②相报答:这里指回访东吴。③芝:邓芝,蜀国大将。
6.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
方法提示 |
解释(填写文字) |
即使君也 |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即:①靠近;②就是;③即使。 |
(1)即:____ |
孤诚愿与蜀和亲 |
关联教材: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顾茅庐》) |
(2)诚:____ |
共为唇齿 |
联系成语:唇亡齿寒 |
(3)唇齿:____ |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B.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C.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D.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
(2)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9.邓芝认为,吴蜀“连和”有人才和地理两方面的优势。请简要分析。
答案:
6. 就是 的确,确实 互为依靠的双方
7.D
8.(1)我今天来也是为了吴国,而不仅仅是为蜀国。
(2)孙权沉默了好久说:“您说的话是对的。”
9.①人才优势:吴国有名高一世的英明领袖,蜀国有一代人杰诸葛亮;②地理优势:蜀国有重重的山险作屏障,吴国有三江的防阻,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参考译文
先主在永安驾崩。在此以前,吴王孙权派员请求和好,先主屡次派遣宋玮、费祎等人去报聘回答。丞相诸葛亮十分担心孙权听说先主突然去世的消息,恐怕他会另起异心,影响两国良好的关系,正不知该怎么办。邓芝去见他说道:“现在主上年纪还幼小,又是刚即位,应该派遣大使重新申明和吴国通好之意。”诸葛亮答复他说:“这件事我考虑很久了,就是没有找到适当的人选罢了,今天可找到了呀!”邓芝问这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使君您啊!”于是派邓芝去和孙权敦睦邦交。
孙权果然在犹疑是否要改变外交政策,不肯立刻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上表请求晋见孙权,说道:“小臣今天来也是想要为吴国效力,不仅仅是为了蜀国啊。”孙权这才见他,对邓芝说:“我的确愿意和蜀国亲和,但是担心你们国主年纪太小,国土狭窄而形势紧迫,让魏人有机可乘,不能自保,我因此才犹豫的啊!”邓芝回答说:“吴、蜀二国据有四大州的土地,大王您又是名高一世的英明领袖,诸葛亮也是一时的人杰。蜀国有重重的山险作屏障,吴国有三江的防阻,合这两种长处,互为唇齿相依的盟邦,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保有鼎足而立的形势,这是最自然的道理。大王今天若想向魏委质妥协,魏必然是首先希望大王您入朝称臣,其次要太子进京侍奉,如果不听从他的命令,就托辞要讨伐叛逆,蜀国必然顺水推舟,见到时机许可了,就向您进兵,如此一来,江南的地方就不再属于大王您所有的了。”孙权沉默了很久才说:“你说的话很对啊!”于是就主动和魏绝交,跟蜀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