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幼时,语未正已知文字。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
熙宁中,韩琦留守北京,以为贤,辟管勾国子监,又辟管勾安抚司机宜文字,监晋州折博、炼盐务。韩绛代琦,复欲留用。 岩叟谢曰岩叟魏公之客不愿出他门也士君子称之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岩叟笑曰是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见。
哲宗即位,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在从谏用贤,不可以小利失民心。遂言役钱敛法太重,民力不胜,愿复差法如嘉祐时。又言河北榷盐法尚行,民受其弊,贫者不复食。江西盐害民,诏遣使者往视。岩叟言:“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愿亟罢之。”又极陈时事,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不屏群邪,太平终是难致”。时下诏求民疾苦,四方争以其情赴诉,所司惮于省录,颇成壅滞。岩叟言:“不问则已,言则必行之。不然,天下之人必谓陛下以空言说之,后有诏令,孰肯取信?”
迁侍御史。两省正言久阙,岩叟上疏曰:“国朝仿近古之制,谏臣才至六员,方之先王,已为至少。今复虚而不除,臣所未谕。岂以为治道已清,而无事于言邪?人材难称,不若虚其位邪?二者皆非臣所望于今日也。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正人进,则小人自消矣。”
质孤、胜如二堡,夏以为形胜膏腴之地,力争之。延帅欲以二堡与夏,苏辙主其议,奏曰:“近边奏稍频,西人意在得二堡。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意在与之也。岩叟曰:“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还不更求否?”议遂止。
元佑六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入谢,太皇太后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 岩叟又再拜谢,进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复少进而西,奏哲宗曰:“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辨邪正。正人在朝,则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弊蒙,不觉养成胎祸尔。”两宫深然之。宰相刘挚为御史郑雍所击,岩叟连上疏论救。挚去位,御史遂指为党,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明年,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
(节选自《宋史·王岩叟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 用:使用,采用
B. 一方 病 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 病:疲惫不堪
C. 两省正言久 阙 阙:平息
D. 方之先王,已为至少 方:刚才
(2) 下列各项中,每组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四方争 以 其情赴诉/ 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今复虚 而 不除,臣所未谕/吾尝跂 而 望矣
C. 愿趣补 其 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择 其 善者而从之
D. 夏以为形胜膏腴 之 地,力争之/天下 之 人必谓陛下以空言说之
(3) 下列各句中的“为”,表示被动的一句是[ ]
A. 必待使还而后改 为
B. 以 为 “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
C. 岂以 为 治道已清,而无事于言邪
D. 宰相刘挚 为 御史郑雍所击,岩叟连上疏论救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哲宗即位后让王岩叟担任监察御史,他积极献言献策,减轻当地百姓的负担,其中他上书建议取消役钱和榷盐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B. 王岩叟升任侍御史后,由于两省谏官的职位已经空缺很久了,于是他上奏章陈述空缺谏官的利弊,希望朝廷尽快补齐空缺的位置,多多引进贤能之人进入朝廷,最终他说服了皇帝。
C. 守卫边境的将领想把质孤和胜如这两座城市交给西夏人,苏辙赞同这种做法,但王岩叟积极反对,最终给地的主张得以停止。
D. 王岩叟由于恪尽职守,深受皇帝的赞赏,太皇太后曾对他说:“了解你的才略名望,所以破格使用。”但后来他因为被御史诬陷而不幸入狱,几个月后就死了。
(5) 断句和翻译。
(1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延帅欲以二堡与夏,苏辙主其议,奏曰:“近边奏稍频,西人意在得二堡。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意在与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岩 叟 谢 曰 岩 叟 魏 公 之 客 不 愿 出 他 门 也 士 君 子 称 之 有 诏 近 臣 举 御 史 举 者 意 属 岩 叟 而 未 及 识 或 谓 可 一 往 见 岩 叟 笑 曰 是 所 谓 呈 身 御 史 也 卒 不 见
答案:1.B;2.A;3.D;4.C;解析:
(1) A .用:因为; C .阙:空缺; D .方:相比
(2) A .介词,把/连词,因为; B .都是连词,表转折/表修饰; C .都是代词,指职位/它们; D .都是助词,的
(3) A .做; B .认为; C .认为
(4) A .他只是建议将役钱恢复到嘉佑时期的水平,并没有建议取消役钱; B .最终是否说服皇帝文中并没有说,属于无中生有; D .并没有入狱。
(5) 答案:(1 )见参考译文。
(2 )岩叟谢曰/岩叟/魏公之客/不愿出他门也/士君子称之/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岩叟笑曰/是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见。
参考译文:
王岩叟,字彦霖,山东济南清平人。年幼时,话还说不好就已经认识字了。18 岁的时候,乡试、省试、廷对都是第一。调任栾城簿、泾州推官,刚刚两个月,听说弟弟去世了,于是辞官回家奉养父母。
宋神宗熙宁年间,韩琦留守北京,他认为王岩叟很有才能,让他担任管勾(管勾原为办理之意,宋代始以管勾为官职)国子监,后来又让他在安抚司掌管文件,监管金银折换实物、或物与物相折换和盐务。后来韩绛取代了韩琦,想留用王岩叟。王岩叟说:“我是魏公的门客,不愿意离开他。”当时的读书人都称赞他。皇帝下诏书让近臣推荐御史,推荐的人中意于王岩叟,但还没有和王岩叟相识,于是有人认为王岩叟可以去拜会一下。王岩叟笑着说:“这就是所说的表现自己的御史。”最终王岩叟没有去拜见。
哲宗即位,因为刘挚的推荐,王岩叟担任监察御史。上书谈论国家安危的计策在于接受建议任用贤能的人,不能因为小利而失掉民心。于是他上书说役钱(出钱免除徭役)老百姓不能承受,希望恢复到嘉佑时期的水平。王岩叟又说黄河以北的地区仍然实行榷盐法,老百姓深受其害,贫穷的人吃不起盐。江西盐政残害百姓,皇帝派人去视察。王岩叟说:“一个地方的老百姓疲惫不堪了,如果一定等待视察的人回来再改变措施,恐怕有的人等不及享受朝廷恩惠就死了,希望陛下立即改变措施。”王岩叟又上书详细地陈述当前的事情,认为“不杜绝危害的本源,百姓就不能安居乐业;不斥退那些奸邪小人,国家安定最终难以达到”。当时下诏探求百姓的疾苦,四方之人争着前来诉说,掌管这件事的官员害怕查看记录,因此老百姓的疾苦被搁置。王岩叟说:“不问便罢,说了就一定要做到。如果不这样的话,天下的人一定说陛下以空言来游说百姓,以后再有诏令,谁还会相信?”
王岩叟升任侍御史。两省谏官的职位已经空缺很久了,王岩叟上奏章说:“朝廷仿效近代的制度,谏官才仅仅六人,和古代帝王相比,已经是非常少的了。如今又空着位置却不设置官员,我不明白。难道认为社会已经安定清明,而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上奏了吗?还是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不如空着那位置呢?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在今天希望看到的。希望能尽快补齐那空缺,多多引进贤能之人进入朝廷,那么奸邪小人自然就不会存在了。”
质孤、胜如这两座城市,西夏人把它当作地形险、要土地肥沃的地方,极力争取归自己所有。守卫边境的将领想把这两座城市交给西夏人,苏辙赞同这种主张,上奏说:“近来边关奏章频繁,西夏人志在得到这两座城。如今是盛夏时节犹且如此,到了秋天自然可以预料,不如早早定下主张。”苏辙的意思是把两座城池给予西夏。王岩叟说:“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地方怎么可以轻易放弃,不知道给了西夏人以后,他们还会不会再来索要其他的呢?”给地的主张于是得以停止。
元祐六年(公元1091 年),王岩叟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王岩叟到朝廷谢恩,太皇太后说:“了解你的学识和名望,所以才破格提拔任用你。”王岩叟又拜了两拜谢恩,上前一步说:“太后垂帘听政以来,接受各种好的建议,凡事都合乎人情,因此朝廷清明,天下安定。希望您能坚持这种做法而不要怀疑,不要停止。”又稍稍上前而面向哲宗说:“陛下今日学习,应该认真地辨别忠奸。忠臣在朝廷,朝廷就会安定,奸邪之人进入朝廷,朝廷就会有不安定的情况。并不是说一个人能这样,而是这一类的人迎合的比较多,上下互相蒙骗,不知不觉中就埋下了祸患的种子。”太皇太后和哲宗都认为王岩叟说得非常正确。宰相刘挚被御史郑雍弹劾,王岩叟多次上奏章救护。刘挚离开相位后,御史就诬陷王岩叟与其是同党,王岩叟被罢官为端明殿学士,任郑州知府。第二年,调往河阳,几个月后,王岩叟去世,时年 51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