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懍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着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着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尊敬师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B.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C.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D.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周礼》记载了九拜之礼,包括稽首、顿首、肃拜等。
B.“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
C.三师,北魏以来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品级列正一品,但仅为虚衔,无实职。
D.“诚”在文中意为“确实,的确”。“诚”还有“如果”之意,例如“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
B.唐太宗认为他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
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很快就灭亡了。
D.因为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
14.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不仅有着卓越的政绩,还十分重视子女教育,请你简要概括文中他在教育后代尊敬师傅方面做了哪些事。(3分)
答案:
10.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竟然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不好,为什么这样呢?
11.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愆”在文中是指“犯错”,而《氓》里的意思是“拖延”。意思不同。
12.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错误,文中“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一句的意思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说明命令侍卫抬李纲进入东宫的人是唐太宗而不是太子。
13.(1)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
(2)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
【解析】(1)“不明古道”译为“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1分;“致”译为“达到、获得”1分;“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1分;句意1分。(2)“左右”,译为“身边的人”,1 分;“日”,译为“每天”,1 分;“雅训“译为有益的教诲”,1分;“长”译为“增长”,1分。
14.(1)增设“三师”,教育太子;(2)为诸皇子求访德才兼备的良师;(3)对诸皇子提出尊重师傅的具体要求。(每点1分,其余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根据文中“可即着令,置三师之位。”可知唐太宗的举动之一是“增设三师”,;从“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可知举动之二是“求取良师”;从“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和“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等语中可以得知举动之三是对皇子们提出具体要求。每点1分。
译文: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以示对他的敬重。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
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竟然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不好,为什么这样呢?昔日,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此外,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
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