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王珪,太原祁县人也。武德中,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顾待益厚。时房玄龄、魏征等与珪同知国政,尝因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马周,博州莅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材料二
(卫)君谓(子)思曰:“贤固寡人之所愿也,必用以治政。”思曰:“卫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曰:“必以实。”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问曰:“其父祖何也?”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未必与之同也。臣之问君,固疑君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爱,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节选自《曾子·任贤》)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称A李音B称其贤才也C李音父祖D虽善E农F则音未必G与之H同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止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B.顾,指眷顾、照顾,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
C.诸子,指房玄龄等在座各位官员,与“诸子百家”的“诸子”意思不同。
D.辞,指言语、话,与李密《陈情表》中“辞不赴命”的“辞”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珪竭诚事君,直言进谏,太宗认为他的意见能切中要害,可帮助自己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并说王珪若担任谏官,自己就不会犯错。
B.王珪善于识人,太宗曾让他评价房玄龄等人,他说在治国、谏诤等方面比不上玄龄、魏征,但在激浊扬清、疾恶好善方面远超他们。
C.太宗从中郎将常何处听说马周之名的当天便召见他,四次派使者去催促,见面后交谈甚欢,授予他官职,并曾说一时不见就想念他。
D.卫君告诉子思,希望得到贤才来治理国家,子思便向他举荐卫国东部边境一个叫李音的人,但卫君不喜欢李音,受到了子思的批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4分)
(2)卫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4分)
14.在“任贤”方面,唐太宗和卫君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答案:
10.BCF(标点如下: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未必与之同也。)
11.D(“辞不赴命”的“辞”为动词,意为“推辞”。)
12.B(“在激浊扬清、疾恶好善方面远超他们”不正确。原文为“有一日之长”,即在激浊扬清、疾恶好善方面比他们稍强。)
13.(1)马周机智而长于言词,善于陈述上奏,深刻认识事情的真相,因此所奏事情没有不切中要害的。(句意1分,“机辩”“敷”“中”各1分。)
(2)卫国不是没有贤才,可是您没有良好的政绩,这是贤才没有被重用的缘故。(句意1分,“非”“见”及判断句式各1分。)
14.同:两人都明白“任贤”的重要性,都想“任贤”使国家长治久安。(1分)异:唐太宗任用敌对阵营的王珪、出身卑微的马周,真正做到任人唯贤;(2分)卫君嘴上说以实取士,却不愿任用出身农夫的贤才李音,没有真正做到“任贤”。(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珪,是太原祁县人。武德年间,担任太子中允,很是被太子李建成礼遇。建成被诛杀后,太宗即位,王珪被召回拜官为谏议大夫。王珪竭尽忠诚尽职尽责,所进献的言论多被太宗采纳。王珪曾上密奏直言极谏,太宗说:“你所谈论的都切中我的过失,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想国家永享安定,然而都没有实现,只是他们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或是听到了却不能改正的缘故。现在我有过错,你能直言不讳,我再知错就改,何必担心国家不能安定呢?”太宗还曾经对王珪说:“你如果一直任谏官,我必定永远没有过错。”因而更加眷顾厚待他。当时房玄龄、魏征等与王珪一起处理国家政事,曾经陪同太宗进宴,太宗问王珪:“你识别能力很强,尤其擅长谈论和评价别人。从玄龄开始,你都评价一下。也可以估量一下自己,你与他们相比谁最贤能?”王珪回答说:“孜孜不倦处理国事,知无不为,我比不上玄龄。常常把直言进谏当作本心,为皇上比不上尧、舜而感到羞耻,我比不上魏征。至于清除邪风弘扬正气,疾恶好善,我与他们相比,也有一点长处。”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他到京城,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当时唐太宗要百官上书谈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的二十多件事情,让常何上奏朝廷,事事都合太宗心意。太宗奇怪常何会有这样的才能,询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家门客马周。”太宗当天召见马周,马周还没有赶到,总共派使者催促了四次。等到谒见时,太宗同他谈得很高兴,授予监察御史,屡次升迁为中书舍人。马周机智而长于言词,善于陈述上奏,深刻认识事情的真相,因此所奏事情没有不切中要害的。太宗曾说:“我对马周,一时不见面就很想念他。”
材料二:
卫君对子思说:“贤才本来就是寡人希望得到的,寡人一定要任用贤才治理国家。”子思说:“卫国不是没有贤才,可是您没有良好的政绩,这是贤才没有被重用的缘故。您要按照名声来选用贤才呢?还是按照实际才能选取贤才呢?”卫君说:“一定要按照实际才能选用贤才。”子思说:“卫国东部边境有一个叫李音的人,是贤能而有实际才干的人。”卫君问:“他的父亲、祖父是什么人?”子思说:“他家世世代代都是农夫。”卫君于是大笑说:“寡人不喜欢农夫之子,没有任用这些人的地方。况且世家子弟,还没有全部委任他们做官呢!”子思说:“我称赞李音,是称赞他的贤才。李音父亲、祖父虽然只善于务农,但李音未必与父亲、祖父相同。我刚才问您,本来就是怀疑您选用贤才不是按照实际才能。现在您不问李音贤在何处,却一听说他家世代务农,就嘲笑而不爱惜,就说明您选用贤才果真是相信名声而不问实际才能。”卫君理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