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好书,善属文。正元中,迁散骑常侍、侍中,典著作。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
出监豫州诸军事,至镇,乃教下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自至镇日,未闻逆耳之言,岂未明虚心,故令言者有疑?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若达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谓余不信,明如皎日。”
沈探寻善政,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又教曰:“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俗化陵迟,不可不革。革俗之要,实在敦学。昔原伯鲁不悦学,闵马父知其必亡。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于是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风易俗。
迁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五爵初建,封博陵侯,班在次国。平蜀之役,吴人大出,声为救蜀,振荡边境。沈镇御有方,寇闻而退。武帝即王位,拜御史大夫,守尚书令,加给事中。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祜、荀勖、裴秀、贾充等,皆与沈谘谋焉。
及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转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统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固让不受,乃进爵为县公,邑千八百户。帝方欲委以万机,泰始二年薨。
明年,帝追思沈勋,诏曰:“故博陵元公沈蹈礼居正,执心清粹,才识通洽。内著谋猷,外宣威略。建国设官,首登公辅,兼统中朝,出纳大命,实有翼亮佐世之勋。”
(节选自《晋书·王沈列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沈A少孤B养于C从叔D司空昶E事昶F如父G奉继母寡嫂以孝H义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改官。改官有三种情况:平调、升迁(右迁)、降职(左迁),本文是右迁。
B.“长久之道也”与“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
C.“固让不受”与“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固”字的含义不同。
D.出纳,“出”与“纳”相对,文中用作偏义复词,偏重于“出”字,语境义指“发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沈喜欢读书,善写文章,与荀顗、阮籍合撰《魏书》,所记之事不像陈寿那样客观。
B.王沈探寻善治,沿用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他所施行的方针政策,总是挑好的执行。
C.王沈重视道德教化,移风易俗,他认为,改革民间旧俗的关键,就在于重视学习。
D.王沈因得到武帝赞赏而名声显赫,他在平定蜀国的战役中镇守有方,使敌人闻声而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教下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王沈为听到“逆耳之言”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BEG(原文标点为: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沈少孤”主谓短语,结构紧密,不断开;“养于从叔司空昶”状语后置句,结构紧密,不断开;“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均为动宾短语,结构紧密,不断开。)
11.B(B项,含义不同,方法/天道,自然的规律。C项,坚决/本来。)
12.D(“因得到武帝赞赏而名声显赫”错误,因果不当,原文说“沈以才望,显名当世”,大意是:王沈凭才气名望,在当时名声显赫。)
13.(1)就教导下属说:“古代的圣贤,喜欢听批评的话。”(“教”“乐”“诽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将领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悠闲,如果不教育他们,必定会致使他们游戏人生,从而败坏社会风气。(“优闲家门”“若”“致”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奖励谏言者。他通告所属城及士民百姓,对能推举贤才的、罢黜奸邪、陈述官吏好坏、诉说百姓忧患、兴利除害且效果显著的人,赠谷物五百斛。②若进谏的是至理名言,能评说刺史的得失和朝政的宽严,使其刚柔得当的人,赠谷物一千斛。③向士民百姓表明自己的诚恳态度:不失言,讲诚信。(每点1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王沈少年丧父,由堂房叔父司空王昶领养,王沈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侍奉继母寡嫂以孝义著称。王沈喜欢读书,善于写文章。正元年间,迁升为散骑常侍、侍中,主管创作。与荀顗、阮籍一同撰写《魏书》,常有隐讳,不像陈寿那样如实记录。
出京监管豫州各项军事,到了任所,就教导下属说:“古代的圣贤,喜欢听批评的话,听众人的言论,这是割草砍柴者也有可以记录的事,背柴人能说出朝廷的事的缘故。自从到了任所那天,没有听到逆耳之言,难道是因为我未表明虚心,因而让人有疑虑吗?王沈通告所属城及士民百姓,如果能从民间推举隐逸的贤才,在州国罢黜奸邪之臣,陈述官吏的好坏,诉说百姓的忧患,兴利除害,效果显著的,赠谷物五百斛。如果是歪理名言,评说刺史的得失,朝政的宽严,使刚柔得当的,赠谷物一千斛。说我不讲信用,但我的诚信如同明亮的太阳。”
王沈探寻善治,按照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所施行的方针,挑好的执行。又教导说:“年轻人不学习先王的教化,而指望政治道德一天比一天兴盛,那是不可能的。文武兼用,是长治久安的办法。民间风化褒败,不能不革新。改革旧俗的关键,实在在于重视学习。从前原伯鲁不好学,闵马父知道他必败。将领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憋闲,如果不教育他们,必定会致使他们游戏人生,从而败坏社会风气。”于是九郡之士,都喜欢道德教化,移风易俗。
王沈升任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五种爵位刚建立时,封为博陵侯,位在封国二等。平定蜀国的战役,吴国人大举出动,声称救蜀,使边境动荡。王沈镇守防御有方,敌人闻声而退。武帝登上王位,拜王沈为御史大夫,守尚书令,加给事中。王沈凭才气名望,在当时名声显赫,因此创业的事,羊祜、荀勖、裴秀、贾充等人,都跟王沈商议谋划。
到武帝接受禅让之时,王沈因为辅立皇上的功勋,转任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统城外诸军事。封王沈为博陵郡公,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于是进爵为县公,封邑一千八百户。皇帝正想任他为执政大臣,泰始二年,王沈去世。
第二年,武帝追思王沈的勋绩,下诏书说:“已故的博陵元公王沈,遵循礼仪身居正道,忠诚清廉纯正,才识渊博。对内出谋划策,对外显示威力谋略。建立国家设置官职时,首先登上三公辅相之位,兼管内朝,发布皇上号令,实在有辅佐国家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