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闲居, 曾参侍。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而化天下。”
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孔子又不应。 曾子肃然而惧, 抠衣而退, 负席而立。
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
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
子曰: “居, 吾语汝! 夫道者, 所以明德也。德者, 所以尊道也。 是以非德道不尊, 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取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 昔者明王内修七教, 外行三至。七教修, 然后可以守; 三至行, 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 可得闻乎?”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中,君之患也;令之不行, 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 关讥市廛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 上恶贪则下耻争, 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 治民之本也。”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 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 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 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 天下之士可得而臣, 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节选自《孔子家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孔子A叹息B顾C谓D曾子E曰F参G汝H可I语J明王K之L道M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君子,这里指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广泛见于儒家典籍,如《论语》“君子喻于义”等。
B. 户牖, 门窗,与《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中的“户牖”意思相同。
C. 因,这里指通过,与《论语》“因之以饥馑”、 《庄子》“因其固然”的“因”意思都相同。
D. 悌,敬爱兄长,“孝悌”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儒家重“孝悌”,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闲居时与弟子曾参对话,谈论了成就王业、教化天下的道理,指出过去圣明的君主能“内修七教, 外行三至”。
B.曾参主动向老师孔子请教问题,谦虚有礼。孔子两次“不应”,随后主动与他交谈,正是因为被他的虚心好学打动。
C.“七教”是治民的根本。执政者做到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百姓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和教化。
D.“三至”体现孔子的“礼”“乐”思想。圣明的君主努力做到“三至”,天下之士就会臣服,天下之民就能为其所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
(2)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
14. 请简要阐述“不劳不费”的具体内涵。 (3分)
答案:
10. BFG
11. C(“因之以饥馑”的“因”指“接续、接下来”, “因其固然”的“因”为“顺着”。)
12. B (不存在因果关系)
13.(1)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判断句,“所以”,“明”,句意通顺各 1分)
(2)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的行为,百姓就会以争利为耻;居上位的人讲廉洁谦让,百姓就会以不讲气节德操为耻。(“恶贪”,“耻”,“廉让”,句意通顺各1分)
14.“不劳”:任用贤臣治理国家;“不费”:减轻百姓赋税徭役负担。 (1点1分,2点3分)
参考译文:
孔子在家闲居,弟子曾参在身边陪侍。孔子说:“曾参啊!当今身居高位的人,只能听到士和大夫的言论。至于那些有高尚道德君子的言论,就很少听到了。唉,我若把成就王业的道理讲给居高位的人听,他们不出门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
曾参谦恭地站起来,走下座席问孔子:“请问先生,什么是成就王业的道理呢?”孔子不回答。 曾参又说:“赶上先生您有空闲的时候也难, 所以敢大胆向您请教。”孔子又不回答。曾参紧张而害怕,提起衣襟退下去,站在座位旁边。
过了一会儿,孔子叹息了一声, 回头对曾参说:“曾参啊! 大概可以对你谈谈古代明君治国之道吧!”
曾参回答说:“我不敢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听懂您谈治国的道理,只是想通过听您的谈论来学习。”
孔子说:“你坐下来,我讲给你听。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所以没有德行,道义不能被尊崇;没有道义,德行也无法发扬光大。即使有一国之内最好的马,如果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使用骑乘,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一个国家即使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如果国君不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理,也不可能成为霸主或成就王业。因此,古代圣明的国君在内实行‘七教’,对外实行‘三至’。‘七教’修成,就可以守卫国家;‘三至’实行,就可以征伐外敌。圣明国君的治国之道,守卫国家,一定能击败千里之外的敌人;对外征伐,也一定能得胜还朝。因此说,在内实行‘七教’, 国君就不会因政事而烦劳;对外实行‘三至’,就不至于劳民伤财。这就是所说的古代明王的治国之道。”
曾参问:“不为政事烦劳、不劳民伤财叫做明君,其中的道理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孔子说:“古代帝舜身边有两个得力臣子禹和皋陶,他不用走下座席天下就治理好了。这样,国君还有什么烦劳呢?国家政局不安,是国君最大的忧患;政令不能推行,是臣子的罪责。如果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民众服劳役一年不超过三天,让百姓按季节进入山林湖泊伐木渔猎而不滥征税,交易场所也不滥收赋税,对这些生财之路,圣明的君主节制使用这些办法, 怎么还会浪费民力财力呢?”
曾参问: “敢问什么是七教呢?”
孔子说:“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么下层百姓会更加遵行孝道;居上位的人尊敬比自己年长的人,下层百姓会更加敬爱兄长;居上位的人乐善好施,下层百姓会更加宽厚;居上位的人亲近贤人,百姓就会择良友而交;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养,百姓就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的行为,百姓就会以争利为耻;居上位的人讲廉洁谦让,百姓就会以不讲气节德操为耻。这就是所说的七种教化。这七教,是治理民众的根本。”
曾参问:“敢问什么是‘三至’呢?”
孔子回答说:“最高的礼节是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最高的奖赏是不耗费财物而天下的士人都很高兴,最美妙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而使百姓和睦。圣明的国君努力做到这三种极致,就可以知道谁是能治理好天下的国君,天下的士人都可以成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都能为他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