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玉承家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笑承瑾为招讨使,谏官上幸者十七八,居易而论。辞情切点。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儿教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瑾事初,上旗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性,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臣细必言者,羞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浄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淘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就论其冤,急请捐贼以雪国耻。事相以宫宫非谅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悉居易者,持掀居易。言淬华无行,其母国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思其言事,秦阮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旧唐书》第166卷》
材料二:
上召学士于三殿对奏,论政事。拾遗白居易言事抗直,曰:“陛下僻。”上色庄而罢,合船林使密室承旨李烽对。上曰:“白居易小臣不避,须令出院。”蜂园切论曰:“臣用主圣臣直,宥过莫大。自陛下开纳谏诗,容受善言,小臣然后敢极论得失。从而怒之,则是我其口。若从顺隆下,则安敢发言论?况居易所言,志在裨益,言强太直,事涉不私。伏恶众议以为陛下恶闻直谏,斥出正人,非所以发扬圣德,辩谏诤也。”
上说曰:“依御所委。”逆待之如初。
(唐亭峰《李相国论事集》)
材料三:
太宗曰:“朕每忍言者,君子之招奴,谈何容易;四丈之间,出言不善,人或记之,成其耻累,朕则四海之主,出一言失所,亏损岂同匹夫者邪?”公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之所诚慎。”
(唐王方庆撰《魏郑公谏录》)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而又消[A]罢河北[B]用兵[C]凡数千百[D]言[F]皆人之难[G]言者[L]上多听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当面,名词作状语,与《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的“舟”用法相同。
B.见,表被动,相当于“被”,与《陈情表》“禽父见背”的“见”用法相同。
C.素,一向,向来,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字意思相同。
D.伏,皆伏,与屈原《离骚》中“伏清白以死直兮”的“伏”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绛认为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死亡的惩罚,不论事情大小都要进谏,正是为了报答陛下的大力提拔,陛下不应该阻拦白居易直言进谏。
B.宰相武元衡被盗贼刺杀后,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抓紧捕贼。平时就厌恶白居易的人,批评白居易作为宫官,不该议论政事。
C.李绛认为陛下广开言路,听取谏言,接受善言,小臣才敢于极力论述得失,如果臣子顺从陛下或害怕触怒皇帝,那就没人敢发表言论了。
D.魏征认为君主位居四海最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有过失,古人认为就像日月的亏蚀一样,人们都看得见,实在像陛下所应当谨慎戒备的那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色庄而罢,令榆林使宿室承旨李绛对。(4分)
(2)朕则四海之主,出一言失所,亏损岂同匹夫者郡?(4分)
14.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李绛为白居易的辩护理由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FH(正确断句是,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
11.B(“慈父见背”的“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12.B(批评白居易作为宫官,不该议论政事的是宰相,而不是那些平时就厌恶白居易的人)
13.(1)虽然这样,如果没有这两个人,乱臣贼子在后世就会接连出现。
(4分,译出大意得2分;“微”“接迹”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2)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他的功业难道比姜太公少吗?
(4分,译出大意得2分;“使”“烈”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14.①在材料一中,李绛为白居易的辩护理由是白居易的直言是因为感激皇上的提拔,而非轻率发言。(1分)②而在材料二中,李绛的辩护理由则是白居易的直言是出于对皇上的忠诚和为了国家的利益,(1分)如果因此被斥退,会让众人误以为皇上不喜欢听直言,这不利于发扬皇上的圣德和纳谏的形象(1分)。(共3分)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承宗违抗朝廷命令,皇帝命令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十有七八上奏章劝阻,白居易也当面陈述意见,言辞感情十分恳切。过后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一共几百上千字,都是别人难以说出口的,皇帝大多听从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只有谏阻吐突承璀一事,皇帝颇为不悦,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提拔他才有了今天的名位,而他竟对我无礼,我实在难以忍受。”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死亡的惩罚,不论事情大小必定要说,正是为了报答陛下您的大力提拔,并非轻率进言。陛下想要广开言路,就不应该阻拦白居易进言。”皇帝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大多被皇帝听从并采纳了。
元和十年七月,盗贼杀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抓紧捕贼,以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宫官,不是谏官,不应当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政事。当时又有平时就厌恶白居易的人,抓住他过去的事情,说他浮华无行,他的母亲因看花掉到井里而死,而白居易却写了赏花和新井的诗,这有损名教,不应当让他在朝廷任职。执政的人正讨厌他进言,于是奏请皇帝贬他为江表刺史。诏令传出,中书舍人王涯又上疏为白居易论理,说白居易所犯的过错不应贬到治郡,皇帝又追下诏书,授他为江州司马。
材料二:
皇帝在三殿召见学士,与他们共同讨论政事。拾遗白居易直言进谏,说:“陛下错了。”皇帝神色庄重地结束了讨论,命令翰林使密宣承旨李绛前来应对。皇帝说:“白居易这个小臣很不恭敬,必须让他离开翰林院。”李绛于是恳切地论述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就正直,宽宥过错是最大的美德。自从陛下广开言路,听取谏言,接受善言,小臣才敢于极力论述得失。如果陛下因此发怒,那就是封住了臣子的口。如果臣子顺从陛下,那又怎敢发表言论呢?况且白居易所说的,目的是对朝廷有益,话虽然说得太直了,但事情并不涉及私心。我担心众人议论,认为陛下厌恶听到正直的谏言,排斥正直的人,这不是发扬圣德、接纳谏言的做法。”
皇帝高兴地说:“依照你的意见办。”于是像当初一样对待白居易。
材料三:
太宗说:“我常常思考,说话是君子的枢机,谈何容易;普通百姓之间,出言不善,尚且有人记下,成为他的耻辱和牵累。我作为四海之主,说一句话缺乏依据,损失岂能与普通百姓一样呢?”魏征回答说:“君主位居四海之尊,如果有过失,古人认为就像日月的亏蚀一样,人们都看得见,实在像陛下所应当谨慎戒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