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召魏相信安君①。信安君不欲往。苏代为说秦王曰:“臣闻之,忠不必当,当不必忠。今臣愿大王陈臣之愚意,恐其不忠于下吏,自使有要领之罪。愿大王察之。今大王令人执事于魏,以完其交,臣恐魏交之益疑也。将以塞赵也,臣又恐赵之益劲也。夫魏王之爱习魏信也,甚矣;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恶严尊秦也,明矣。今王使人入魏而不用,则王之使人入魏无益也。若用,魏必舍所爱习而用所畏恶,此魏王之所以不安也。
夫舍万乘之事而退,此魏信之所难行也。夫令人之君处所不安,令人之相行所不能,以此为亲,则难久矣。臣故恐魏交之益疑也。且魏信舍事,则赵之谋者必曰:‘舍于秦,秦必令其所爱信者用赵。是赵存而我亡也,赵安而我危也。’则上有野战之气,下有坚守之心,臣故恐赵之益劲也。
“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然则魏信之事主也,上所以为其主者忠矣,下所以自为者厚矣,彼其事王必完矣。赵之用事者必曰:‘魏氏之名族不高于我,土地之实不厚于我。魏信以魏事秦,秦甚善之,国得安焉,身取尊焉。今我构难于秦,兵为招质,国处削危之形,非得计也。结怨于外,主患于中,身处死亡之地,非完事也。’彼将伤其前事,而悔其过行;冀其利,必多割地以深下王。则是大王垂拱之,割地以为利重,尧、舜之所求而不能得也。臣愿大王察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二》)
注:①秦王欲与信安君商议派人去魏国执掌政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
B.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
C.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
D.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恐其不忠于下吏”中的“下吏”与《过秦论》中“委命下吏”的“下吏”含义相同,均为“低级官员”之意。
B.执事,从事工作,主管其事。“今大王令人执事于魏”中“执事”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含义相同。
C.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文中“万乘”指魏国。
D.垂拱,指垂衣拱手,不做什么事情,形容不用花什么气力。“则是大王垂拱之割地以为利重”中“垂拱”即为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召见魏国信安君,而信安君不愿前往,就让苏代为其游说秦王,苏代站在秦王的立场,设身处地为秦王剖析利弊得失。
B.苏代游说秦王有理有据,他以秦、魏、赵三国关系切入,力陈魏王继续任用信安君对秦国的好处,同时也有利于秦国的邦交。
C.苏代为游说秦王,从“甚矣”“厚矣”“明矣”三个方面分析评价了信安君在魏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D.文章叙述苏代游说秦王不要派人去魏国而让魏王继续任用信安君,体现了战国时期策士善辩的风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令人之君处所不安,令人之相行所不能,以此为亲,则难久矣。
(2)结怨于外,主患于中,身处死亡之地,非完事也。
14.苏代是从“利弊”两个方面游说秦王的,请简要概括苏代所认为的“利”与“弊”的内容。(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
11.A(此处为“属下官吏”,非“低级官员”)
12.C(“明矣”这一方面不属于分析评价信安君的作用)
13.(1)使人家的国君坐卧不安,让人家的国相行动不能自主,用这种手段来结盟,就很难持久了。
(落实“所不安”“所不能”“亲”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意通畅。4分)
(2)在外与诸侯国结仇怨,在国内就会产生祸患,我们身处绝境,这并非很好地处理了政事
(落实“结怨”“主患”“完事”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意通畅。4分)
14.(1)弊:分析秦王派人前往魏国执政既不利于交好魏国,又不能遏制赵国。(1分)(2)利:魏国任用信安君能使其尽心服侍秦王震慑赵国,(1分)而秦王则收“垂拱”之效,获得赵国割让的土地。(1分)
【文言参考译文】
秦国召见魏国相国信安君,信安君不想前往。苏代替他游说秦王说:“臣下听说,对国君忠诚不一定要受到重用,受到重用的不一定对国君忠诚。现在臣下愿意给大王谈一下我的愚见,臣下担心信安君不忠于大王属下官吏,使自己犯下杀头之罪,希望大王明察。现在大王派人到魏国执掌政事,来保全与魏国的邦交,臣下担忧与魏国的邦交更加难以建立。将要以此来遏止赵国,臣下又担忧赵国更加强大。魏王非常熟悉亲近信安君,因其智慧才能而任用他,礼遇优厚;他畏惧厌恶又尊敬秦国,这是很清楚的。如果大王派人进入魏国而不被任用,那么大王派人入魏就徒劳无益。如果被任用,魏国一定是舍弃爱惜的而任用所畏惧的,这就是魏王感到不安的原因。放弃治理万乘之国的政事而退隐,这是魏国信安君难以做到的。使人家的国君坐卧不安,让人家的国相行动不能自主,用这种手段来结盟,就很难持久了。所以臣下担忧与魏国的邦交难以建立。再说,如果信安君舍弃魏国的政事,那么赵国的谋臣一定会说:‘信安君被秦国废去了相位,秦国一定会派秦王宠信的人来执掌赵国,这使赵国虽在而我们已经灭亡了,赵国平安而我们却危险了。’这样赵国身处上位的人有在外作战的士气,身处低位的人也会有坚守国土的决心,所以臣下担心赵国会更加强大起来。
“大王想保全与魏国的邦交,而使赵国小心不敢轻举妄动吗?不如任用信安君,用相国的名声使他尊贵。信安君服侍魏王,就能使魏国平安并能使自己名声尊贵;他背离魏王,魏国就会出现危险而自己的权力就会减轻。既然这样,那么信安君服侍魏王,身处上位的人为他们的国君办事是为了尽忠,身处下位的人为了自己获取优厚的俸禄而奔波,信安君服侍大王一定会尽心尽力。赵国的当权者一定会说:‘魏国的名门望族并不比我们高贵,土地上的出产并不比我们丰厚。信安君用魏国服侍秦国,秦国对他很友善,魏国得到了平安,信安君自己也取得尊贵的地位。现在我们将要同秦国结怨,士兵成为人家射箭的靶子,国家处在被削弱的危险状态中,这并非是合理的策略。在外面结仇,祸患在国内产生,我们身处绝境,这并非很好地处理了政事。’他们将痛惜自己以前做的事,后悔自己以前的行动;希望自己能得到好处,一定多割让土地来服侍大王,那么就来,这是尧、舜想求取也不能得到的。臣下愿大王明察臣下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