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摘自《管子·重令》,有删节)
材料二:
为天下及国, 莫如以德, 莫如行义。 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 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 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 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 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 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 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我矣, 当听。”遂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
(摘自《吕氏春秋·离俗览》,有删节)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阳城君与A焉B荆C罪D之E阳城君F走G荆H收其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君,指统治、治理,“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君”意思与此相同。
B. 喜,通“嬉”,怠慢,与《赤壁赋》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的“喜”意思不相同。
C. 劝,文中指努力向善,与《屈原列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中的“劝”意思不同。
D. 国,文中指君主赐给臣下的封地,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的“国”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认为,法令是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法令,君主就会受到人民的尊崇,国家就会治理好。
B. 材料二认为,如果圣明的君主依靠德和义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去世后,其功绩和名声仍然能彰显于天下。
C. 孟胜是当时墨家学派的领袖, 曾与阳城君有约,面对危急的形势,他选择坚守信义,决心为阳城君而死。
D. 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但看到孟胜坚持已见,知道无法说服他,便在孟胜的面前自杀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4分)
(2) 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4分)
14. 对于“严罚”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分)
10. BEG(阳城君与焉,荆罪之。 阳城君走,荆收其国。)
11. D(“去国怀乡”中“国”的意思是“国都”)
12. D(“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错)
13.(1) 因此,英明的君主明察治理百姓的根本,这些根本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4分。“察”“莫”“要”各1分, 句式1分)
(2) 两人把孟胜的命令传达给田襄子以后,想返回楚国为孟胜殉死。 (4分。“致”“反”“死”各 1分,句意通顺1分)
14.材料一认为,只有严罚国家才能治理好; 材料二认为,严罚会导致国家的衰亡。(3分。答对1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所有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 法令威重, 君主就受尊崇,君主受尊崇, 国家就安定。法令没有力量,君主就被轻视,君主被轻视,国家就危险了。所以,国家安定在于使国君受尊崇,国君受尊崇在于使法令得以执行,法令得以执行在于严明刑罚。刑罚严明,法令得以执行,百官才会畏法尽职。 刑罚不严明,法令得不到执行, 百官就会玩忽职守。 因此,英明的君主明察治理百姓的根本,这些根本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
材料二:
治理天下和国家,不如用德,不如行义。用德用义,不靠赏赐人民就会努力向善,不靠刑罚邪恶就能制止,这是神农、黄帝的为政之道。用德用义,那么广大的四海,长江黄河的流水,都不能抵御; 高大的华山,险峻的会稽山,都不能阻拦; 阖庐的教化,孙武、 吴起的军队,都不能抵挡。所以古代的人,他们自身隐没了,可是功绩却卓著; 他们本身死了,可是名声却显扬; 他们的主张畅通,教化大行,他们给天下人带来利益,可是人民并不能察觉到,哪里一定要用严刑厚赏呢? 严刑厚赏,这是社会衰落的做法。
墨家学派的钜子孟胜,与楚国的阳城君友好。阳城君让他守卫自己的食邑,剖开璜玉作为符信,与他约定说: “合符以后才能听从命令。”楚王死了,大臣们攻打吴起,在停丧的地方动起了兵器。阳城君参与了这件事, 楚国治罪这些大臣。 阳城君逃走了, 楚国要收回他的食邑。 孟胜说;“我接受了人家的食邑,与人家有符信为凭证,现在没有见到符信,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能禁止楚国收回食邑,不能为此而死,是不行的。”他的学生徐弱劝阻他说:“死了如果对阳城君有好处,那么为此而死是可以的。如果对阳城君没有好处,却使墨家在社会上断绝了,这不可以。”孟胜说:“不对。 我对于阳城君来说,不是老师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臣子,如果不为此而死,从今以后,人们寻求严师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寻求贤友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寻求良臣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为此而死,正是为了实行墨家的道义从而使墨家的事业得以继续啊!我将把钜子的职务托付给宋国的田襄子。 田襄子是贤德的人,哪里用得着担心墨家在社会上断绝呢?”徐弱说:“像先生您说的这样,那么我请求先死来扫清道路。”转过身去在孟胜之前刎颈而死。孟胜于是就派两个人把钜子的职务传给田襄子。孟胜死了,为他殉死的学生有一百八十人。 两人把孟胜的命令传达给田襄子, 想返回楚国为孟胜殉死。 田襄子制止他们说:“孟子已把钜子的职务传给我了,你们应当听我的。”两个人最终返回去为孟胜殉死。墨家认为不听从自己的钜子的话就是不知墨家之义。严刑厚赏,不足以达到这样的地步。现在社会上谈到治理天下国家,大都认为要用严刑厚赏,这就是古代认为的以繁烦苛酷为明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