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潜夫论·德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春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也,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于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今君临民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虐诛于下,恐及于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
材料二: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苟正,则奸匿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
深知之,皆务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和德气于未生之前,正表仪于咳笑之后。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长。是以为仁义之心,廉耻之志,骨著脉通,与体俱生,而无粗秽之气,无邪淫之欲。虽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内,终无违礼之行;投之危亡之地,纳之锋锷之间,终无苟全之心。举世之人,行皆若此,则又乌所得夫奸乱之民而加辟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形文王,万邦作孚。此姬氏所以崇美于前,而致刑措于后也。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德化》)
【注】①圣:圣明的君主。②姬氏:指周王朝。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以民苦A其政B而世非C其行D故身E死乎胡宫F而不举G虫H出而不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疾,憎恨,与《荀子·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的“疾”词义不同。
B.进,超过,与《庖丁解牛》“进乎技矣”中的“进”词义相同。
C.逆,违背,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中的“逆”词义不同。
D.所以,是……的原因,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认为,诸侯众多,只有能善始善终行仁政的人才能成为首领;众多学子一同学习,只有能善始善终专心学习的人才能成为老师。
B.晏子在向齐景公进谏的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齐桓公能善始则成就霸业,不能善终则落得可悲的结局进行对比,很有说服力。
C.材料二中,王符认为民众有性灵感情,也有风化习俗;性灵感情是内心的表达,是根本,而风化习俗是外在的行为方式,是末节。
D.材料二最后,王符列举周王朝后期的君主不能像前期的君主那样使得天下太平的史实,意在强调治理国家不能完全搁置刑法不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4分)
(2)圣深知之,皆务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4分)
14.两则材料对国君治理国家各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BDG(句子的意思是:所以百姓痛恨他的统治,世人抨击他的行为,所以死在胡宫中而没有举丧,尸虫都爬出来了也无人收尸。“其政”是“苦”的宾语,其间不可断开。“其行”是“非”的宾语,其间不可断开。“身死”即自己死亡,其间不可断开。“虫”是“出”的主语,主谓之间不可断开。)
11.D(D项,两者词义不同。前者词义是“……的原因”,后者词义是“用来”。)
12.D(D项,对“此姬氏所以崇美于前,而致刑措于后也”理解不当。这句话是说周王朝前期的周文王、周武王开国兴周之丰功伟业,其后的周成王、周康王时期天下大治,无人犯法,刑法搁置不用。王符列举史实是论证君主治国应“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
13.(1)从前先君桓公,当他正在任用贤人、称赞美德时,要灭亡的国家依靠他而得以存在,危乱的国家仰仗他得以安定。(得分点:“方”翻译为“正”或“正在”得1分;“恃”翻译为“依靠”得1分;“仰”翻译为“仰仗”得1分;句意通顺得1分)
(2)圣明的君主深知这个道理,都致力于端正自身以作表率,申明礼仪道义以示教化。(得分点:“务”翻译为“致力于”得1分;“正”翻译为“端正”得1分;“表”翻译为“表率”得1分;“明”翻译为“申明”得1分)
14.材料一:国君始终行仁政,不能乱政弃民。(1分)材料二:注重对百姓内在品质的培养和外在行为的引导;(1分)国君要端正自身,申明礼仪道义。(1分)(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景公在淄水岸观景,同晏子悠闲而立。景公感慨地叹息说:“唉!假使可以长期拥有国家,传给子孙,岂不是乐事吗?”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圣明之君并不是凭空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百姓也不是没有原因就来归顺。现在君王的政令使国家混乱,以邪僻的行为背弃百姓很久了,却声言要拥有它,不是太难了吗?我听说:能长久拥有国家的人,是能始终为仁政的人。诸侯众多,能善始善终行仁政的人为首领;众多学子一同学习,能善始善终专心学习的人才能成为老师。从前先君桓公,当他正在任用贤人、称赞美德时,要灭亡的国家依靠他而得以存在,危乱的国家仰仗他得以安定。所以,百姓拥护其政治,世人推崇他的德行。到远方征伐强暴,奔波辛苦的人并不怨恨。让诸侯去朝拜天子,诸侯也不怨恨。那个时候,有盛名的君王的情形也不能比他更好了。到了他晚年,怠惰于德行放纵享乐、身陷于妇人近侍的包围之中,与竖刁那样的人谋事。所以百姓痛恨他的统治,世人抨击他的行为,所以死在胡宫中而没有举丧,尸虫都爬出来了也无人收尸。那个时候,桀、纣的死也不能比他更惨了。现在君王与百姓仿佛仇人,看到贤人像避热病一样躲开,扰乱国政而危害贤良,一定会违背民众,大肆掠夺人民,残暴地杀戮百姓,恐怕灾祸要降于自身。”    
材料二:
君主治理百姓,最重大的莫过于道义,最隆盛的莫过于德行,最美好的莫过于教导,最神奇的莫过于化育。道义可以保有他们,德行可以涵养他们,教导可以启迪他们,化育可以驯服他们。百姓有性灵,有感情,有风化,有习俗。情感性灵是内心的表达,是根本。风化习俗是外在的行为,是末节。末生于本,行为源于内心。所以高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先治其根本,再治其末节,先顺化百姓的内心后治理他们的行为。如果心性情感秉正不阿,那么奸邪的行为也就无从产生,邪恶的意图也就无处开始了。
圣明的君主深知这个道理,都致力于端正自身以作表率,申明礼仪道义以示教化;在婴孩出生之前就形成仁德之气,在小孩会说笑之后就教他们端正仪表。百姓尚在胎儿之时,用中和之气来造就他们的形体;等到出生以后,立端正方直的标准来培养他们。所以仁义之心,廉耻之志,这些气质附着于他们的骨髓、贯通于他们的血脉,与生俱来,毫无粗鄙污秽的气息,毫无邪恶淫乱的欲望。即使把他们置于荒无人迹的地方,或幽深冥寞的环境中,他们也都始终不会有违背礼仪的行为;即使把他们置于危险濒死之地或刀兵锋刃之间,他们也都始终不会有苟且全生的心思。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够如此,那么还能从哪里找出奸邪作乱之人来加以惩罚呢?上天行事,默然无声,清素无味,以周文王为楷模,万国都会信服。这就是周王朝政权前有文王、武王开国兴周之丰功伟业,后有成王、康王搁置刑法不用却可以使得天下太平的原因啊。 
 


相关文言文练习
《景公燕赏于国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阅读练习及答案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孔丛子·诘墨》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孟子·梁惠王章句》阅读练习及答案
《景公信用谗佞》《齐有北郭骚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春秋·内篇·第十九》《吕氏春秋·知分》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春秋·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阅读练习及答案
《牛首马肉》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谏杀烛邹》阅读练习及答案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阅读练习及答案
《仲尼相鲁》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春秋·景公有疾梁丘据裔款请诛祝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阅读练习及答案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之御》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春秋之《雨雪不寒》阅读练习及答案
《景公置酒于泰山之阳》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阅读练习及答案
《景公饮酒酣》阅读练习及答案
《景公出游于公阜》《齐侯至自田》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桔北枳》阅读练习及答案
《景公饮酒数日而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辞谢更宅》阅读练习
《景公问晏子曰》阅读练习及答案
《妇人夫饰》阅读练习及答案
《景公出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