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潮州韩文公①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②自岳降,傅说③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有删改)
(注)①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②申、吕:申侯、吕伯,周朝大臣。岳降:指他们是四岳所降生。③傅说(yuè):商朝大臣。传说死后化为星宿。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诬:诬陷,诬蔑
B.而道济天下之溺                  济:帮助,拯救
C.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      弭:平息,消除
D.公去国万里                      国:国都,京城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塞乎天地之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其所不能者人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
C.凡有求必祷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因作诗以遗之              因击沛公于坐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碑文起笔两句极具气势,点出伟人的崇高威望和深远影响;继而从伟人的作用,引出对“浩然之气”的描述与评论,为下文充分蓄势。
B.文章强调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声势大、号召力强,以排比的形式从文、道、忠、勇四方面盛赞其道德文章和为人行世,气势极充畅。
C.文章从天意和人为两个角度,赞扬韩愈的忠诚与正直,抒发对其不擅长处理人事关系的叹惋,寄寓了作者对韩愈政治上屡遭陷害的愤懑。
D.碑文熔议论、叙述、引征、对话等于一炉,高论卓识,骈散兼施,文情并茂,充分表达对韩愈的崇敬之情,肯定了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
(2)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答案:
14.A
15.C
16.C
17.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18.(1)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
(2)他死后有知的话,是不会深切怀念潮州的,这是明摆着(很清楚)的。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古今所传,不可诬也”,意思是“从古到今的传说,是不可否认的”。诬:欺骗。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B. 助词,表判断/……的人;
C. 焉:兼词,于之;
D. 连词,于是,就/介词,趁机,趁此。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抒发了对其不擅长处理人事关系的叹惋”有误,原文“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强调韩愈不能屈从于人事,意在指出韩愈受到贬滴,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是人为的结果。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
“学”是“知”的宾语吗“公”是“命”的主语,应在“学”后断开;“进士赵德为之师”都是“命”的宾语,应在“师”后断开;“潮之士”是“皆笃于文行”的主语,句子较长,可在主语“潮之士”后断开;“笃于文行”是状语后置句,应在“文行”后断开;“齐民”是“延及”的补语,应在“齐民”后断开;“至于今”是时间状语,可单独断开。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起”,崛起;“麾”,指挥;“靡然”,倾倒的样子;“正”,正路。(2)“没”,同“殁”;“而”,连词,表假设;“眷恋”,深切怀念;“审”,清楚。

参考译文:
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这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可以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也关系到国家气运的盛衰。他们的降生是有来历的,他们的逝世是有所作为的。所以,申伯、吕侯由高山之神降生,傅说死后成为天上的列星,从古到今的传说,是不可否认的。孟子说:“我善于修养我盛大正直的气。”这种气,寄托在平常事物中,又充满于天地之间。突然遇上它,那么,王公贵族就会失去他们的尊贵,晋国、楚国就会失去它们的富有,张良、陈平就会失去他们的智慧,孟贲、夏育就会失去他们的勇力,张仪、苏秦就会失去他们的辩才。是什么东西使它这样的呢?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所以在天上就成为星宿,在地下就化为河川山岳;在阴间就成为鬼神,在阳世便又成为人。这个道理十分平常,不值得奇怪的。
自从东汉以来,儒道沦丧,文风败坏,佛、道等邪说一齐出现。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辅佐,还不能挽救。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我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所以韩公的专心诚意,能够驱散衡山的阴云,却不能够挽回宪宗佞佛的执迷不悟;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够制止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原来,韩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
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确实不错啊,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潮州人敬奉韩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可是祠庙在州官衙门大堂的后面,百姓以为进出不方便。前任州官想申请朝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先生来担任这个州的知州。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好地方,一年后新庙就建成了。
有人说:“韩公远离京城约万里,而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他死后有知的话,是不会深切怀念潮州的,这是明摆着的。”我说:“不是这样的,韩公的神灵在人间,好比水在地上,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而且潮州人信仰得特别深厚,思念得十分恳切,每当祭祀时,香雾缭绕,不由涌起悲伤凄怆的感觉,就像见到了他。好比挖一口井得到了水,就说水只在这个地方,难道有这个道理的吗?”元丰七年,皇帝下诏书封韩公为昌黎伯,所以祠庙的匾额上题为“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州人请我书写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于是写首诗赠送给他们,让他们歌唱着祭祀韩公。 



相关文言文练习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答谢民师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范增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问养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贾谊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书上元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留侯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谏买浙灯状》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与王定国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北人学没》阅读练习及答案
《屈到嗜芰》《屈到嗜芰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猪肉颂》《缹猪肉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凌虚台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论书》两则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游士失职之祸》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寻春》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论范蠡》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钱塘勤上人诗集叙》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魏武帝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与章子厚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与王庠书》《又答王庠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天石砚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宋襄公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贾谊论》《贾谊不至公卿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喜雨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苏轼《贾谊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滟滪堆赋(并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江瑶柱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喜雨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喜雨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前赤壁赋》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日喻》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记过合浦》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教战守策》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前赤壁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庄子祠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游兰溪》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论范增》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韩非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晁君成诗集叙》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记游松风亭》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答谢民师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决壅蔽》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上韩枢密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文定公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