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游洞庭山
李弥大①
山浮群玉碧空沉,万顷光涵几许深。梵刹楼台嘘海蜃,洞天日月浴丹金。
秋林结绿留连赏,春坞藏红次第吟。拟泛一舟追范蠡,从来世味不关心。
【注】①李弥大:宋代崇宁年间进士,苏州人。
【乙】游洞庭山记
陶望龄
自胥口望太湖,颇惮其广。扬帆行,少顷,抵中流,而诸山四环之,似入破垒中也。目得凭杖,意更安稳,顾反诮①之曰:“此堞②面耳!‘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岂欺予哉?”登缥缈峰之日,日色甚薄,烟霭罩空。峰首既高绝,诸山伏匿其下,风花云叶,复覆护③之。于是四望迷谬④,三州遁藏,浩弥之势,得所附益。渺然彷徨,莫知天地之在湖海,湖海之在天地。予于是叹曰:“夫造化者,将以是未足以雄予之观,而为此耶?”仰而视白云,如冰裂。日光从罅处下漏,湖水映之,影若数亩大圆镜,百十棋置水面。
僧澄源曰:“登山之径不一,从西小湖寺上者夷。”故是日炊于寺而登。罡风横掣,人每置足自固,乃敢移武⑤,攀石据地,仅而得留。至顶,蹲岩间,引脰⑥窃望,便缩避。以其游之艰,不可辄去也,更相勉少住,然以不可,竟相引而下。
【注】①诮:责备,调侃。②堞:城墙上的矮墙。③覆护:保护;庇佑。④迷谬:迷惑谬误,迷茫而产生错觉。⑤武:脚步。⑥引脰:伸长脖子。
6.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日月,意境与甲诗中“洞天日月浴丹金”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市朝回首已陈迹,日月催人成老翁。——陆游《书叹》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C.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D.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文天祥《正气歌》
7.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诗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方法指引文中语句字词解释
【查工具书】《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刹:①梵语,土、田,佛寺。②极短的时间。③使车辆、机器等停止运行。梵刹楼台嘘海蜃(1)______
【成语推断】“顾反诮之曰”中的“顾”,可以根据成语“义无反顾”中的“顾”推断为“回头看”的意思。颇惮其广(2)______
【课内迁移】“而诸山四环之”中的“环”,根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中的“环”,可以理解为“围”的意思。从西小湖寺上者夷(3)______
【联系语境】“攀石据地”中的“据”字,联系前文写山风很大,要踏牢脚步才敢迈步,可以推断为“靠着,按着”意思。竟相引而下(4)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影若数亩大圆镜,百十棋置水面。
(2)故是日炊于寺而登。
9.下面对以上诗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首句的“浮”字,描写了洞庭山好像漂浮在万顷太湖之上的奇观,化静为动,给读者以新奇的想象。
B.乙文先写太湖之“广”,再写湖、山之“雄”,后写攀峰之“艰”,层次清晰,互相映衬,足见行文之妙。
C.以上诗文都着重描写了洞庭山上的绿树红花,极力赞颂洞庭山风光之“雄”,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D.乙文中描写缥缈峰“峰首既高绝,诸山伏匿其下”,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10.乙文和《小石潭记》都写到了作者游览时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两文中的心理变化。(4分)
11.游览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往往有不一样的感悟。以上诗文作者都是游洞庭山,但两人的感悟不一样,请结合以上诗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
6.(2分)B
7.(4分)刹:佛寺。 惮:害怕,畏惧。 夷:平坦,平缓。 引:拉着。
8.(4分)(1)日光的影子像几亩地大的圆镜,像百十个棋子一样分布在湖面上。(重点词:数,若,置。)
(2)因此这天(我们)在小湖寺烧火做饭,(吃了饭)然后登山。(重点词:是,炊。)
9.(2分)C
10.(4分)乙文写作者望太湖心里“惮”,至湖中见诸山四环“意更安稳”,登上缥缈峰四望“迷谬”,然后“叹”。(2分)《小石潭记》写作者初闻水声“心乐之”,看见水清鱼游而“乐”,后来因环境过于凄清而感到“凄神寒骨”。(2分)
11.(4分)甲诗作者希望驾着一艘小船,像范爇那样归隐江湖,远离世俗,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江湖隐者;(2分)乙文作者赞美洞庭山风光之雄奇,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或:作者从山水景观的变化中,认识到自己观察事物的眼界宏大起来了,心胸更加开阔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