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也。十八年,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讨之。先是,诸将与虏战,每虑胡骑奔突,皆以戎车步骑相参,舆鹿角为方阵,骑在其内。素谓人曰:“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于是悉除旧法,令诸军为骑阵。达头闻之大喜,曰:“此天赐我也。”因下马仰天而拜,率精骑十余万而至。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
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然大抵驭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将临寇,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不下十数。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二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三二百人复进,还如向法。将士股懆,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称为名将。素时贵幸,言无不从,其从素征伐者,微功必录,至于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故素虽严忍,士亦以此愿从焉。
(节选自《隋书·杨素传》)
材料二:
素之驭戎,胆整而喜诛。每战必求士之过失者斩之以令,常至百辈。而先以数百人赴敌陷阵,不能而还却者悉斩之。复进以数百人,期必陷阵而止。是以士皆必死,前无坚敌。嗟乎!素非有忍于士也,以为士之必死者乃所以决生,必生者乃所以决死故也。唐之善于兵者,无若李.靖,其为书曰:“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是以古之名将,十卒而杀其三者,成震于敌国;杀其一者,令行于三军。”靖岂以卒为不足爱哉?以为杀一而百奋,则奋者可期于胜也;纵一而百惰,则惰者可期于败也。奋而克敌与夫惰而为敌所克则是杀者乃所以生之爱者乃所以害之也。善为将者,能审乎此,则无恶乎其苟忍也。
(节选自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杨素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奋而克A敌B与C夫惰D而为敌E所克F则是杀者G乃所以生之H爱者I乃所以害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汗,古代鲜卑.突厥、契丹、匈奴蒙古等民族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B.“每虑胡骑奔突”中的“骑”指“骑兵”,与成语“金戈铁骑”的“骑”意思不同。
C.贵幸,位尊且受君王宠信,其中“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
D.“复进以数百人”中的“复”与“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复”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素懂得变通,他出塞征讨突厥时改变了以往对胡人的布阵方法,命令各军列为骑兵阵式,取得了成功。
B.杨素作战时会先命令一两百人进攻敌军阵营,如不能攻克便再命令二三百人进攻,直到攻破敌营才停止。
C.士兵愿意跟随杨素主要是因为其微小的功劳也会被记录,而追随其他将领则即使有大功劳也会被文官斥责拒绝。
D.材料二作者引用李靖的话,说明了李靖与杨素都是奉行“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作战理念,都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
(2)善为将者,能审乎此,则无恶乎其苟忍也。
14.材料一说杨素“严忍”,材料二却说“素非有忍于士也”,仁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
10.BFH(原文标点为:奋而克敌,与夫惰而为敌所克,则是杀者乃所以生之,爱者乃所以害之也。)
11.A(A项“……民族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错,匈奴的最高统治者称单于。B项,后者指“马”。C项,后者是“帝王到某处去”的意思。D项,前者是“又、再”的意思,后者是“弥补”的意思。)
12.D(“都不爱惜士兵的生命”错,由材料二“靖岂以卒为不足爱哉?”可知,李靖是爱惜士兵生命的。)
13.(1)杨素奋力出击,大败敌军,达头受重伤逃走,死伤不计其数,众多敌人痛哭着逃走。(“被”“遁”“去”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善于带兵打仗的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不会厌恶这样暂且的残忍。(“审”“苟”各1分,语句通顺2分)
14.不矛盾。①材料一说杨素对士兵“严忍”,是因为他作战前总会找一些犯错的士兵并将他们处死,作战时没有攻陷敌军阵营而退回来的士兵也会被他杀死,面对满地的鲜血他可以谈笑自若。②材料二说“素非有忍于士也”,是从杨素的作战理念考虑的,他认为士兵有了必死之心才可以获生,有了必生之心就可能获死,这样的作战理念有合理性,所以又说杨素并非对士兵残忍。(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杨素,字处道,是弘农华阴人。开皇十八年,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朝廷)任杨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讨伐突厥。在此之前,其他将领与胡虏作战,总是顾虑胡人骑兵横冲直撞,都把战车与步兵骑兵混在一-起,与形似鹿角的障碍物一起布成方阵,骑兵列在阵中。杨素对人说:“这是确保自己安全的方法,不是战胜敌人的方法。”于是弃除全部旧法,命令各军列为骑兵阵式。达头可汗听说后非常高兴,说:“这是上天赐给我的机会。”于是下马仰天而拜,率领十多万精锐骑兵前来。杨素奋力出击,大败敌军,达头身受重伤逃走,死伤不计其数,众多敌人痛哭着逃走。
杨素多谋略,寻找机会对敌作战,应对变化不拘泥于一定的方法,治理军队多严格,有违犯军令的人立刻被斩首,没有宽恕的。每当对敌作战时,总是找士兵的过失并因此杀掉他们,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少的时候也不少于十人。眼前血流满地,他还能谈笑自如。等到与敌人对阵时,他先命令一二百人与敌人作战,士兵能够攻陷敌人的营地就罢了,如果不能攻陷营地又回来的,不问多少,全都斩首。又命令二三百人再进攻,办法同先前的一样。将士两腿发抖,怀着必死之心,因此能战无不胜,被称为名将。杨素当时为位尊且受君王宠信,他说的话(皇帝)没有不听从的,那些跟随杨素作战的将士,即使功劳微小也一定会被记录下来,至于其他将领,即使(士兵)立了大功,也多被文官们责问并拒绝受理。所以杨素虽然严厉残忍,但士兵们也因此愿意跟随他。
材料二:
杨素治理军队,严格而且喜欢诛杀士兵。每次战争前他一定会挑出一些有过错的士兵就地处斩,人数常常达到上百个。(打仗时),他会先派数百人先攻打敌人的阵营,没有破敌而退回来的士兵都被处斩了。然后再派数百人攻打敌人的阵营,直到完全攻破敌人阵地才停止。因此士兵都存有必死之心,前面就没有能坚固防守的敌人。唉!杨素并非对士兵残忍,而是因为他认为士兵有了必死之心才可以获生,有了必生之心就可能获死的缘故。唐朝善于用兵的,没有能比过李靖的,他曾经写的兵书说:“畏惧我的人就不会畏惧敌人,畏惧敌人的人不会畏惧我。所以古代那些名将,将自己十个士兵杀死三个的人,可以威震敌国;将自己十个士兵杀死一个的人,在三军中也可以做到令行禁止。”李靖难道是不爱护士兵吗?他是认为杀一个士兵而使上百个士兵奋发,那么奋发的人可期望获得胜利;放纵一个士兵而使上百个士兵懈怠,那么懈怠的人可期望的只能是失败。奋力战.胜敌人,和因为懈怠而被敌人攻克,这就是通过杀人而让士兵们获生,爱他们却反而会害他们的道理。善于带兵打仗的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不会厌恶这样暂且的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