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①,其事乃不成。天因人,圣人因天。天时不作勿为客②,人事不起勿为始。人先生之,天地刑之,圣人成之,则与天同极。未得天极,则隐于德;已得天极,则致其力。既成其功,顺守其从,人不能代。
成功之道,赢缩为宝。毋亡③天极,究数而止。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静民观时,待令而起。故曰:修阴阳之从,而道天地之常。赢赢缩缩,因而为当;死死生生④,因天地之形。天地之形,圣人成之。小取者小利,大取者大利,尽行之者有天下。
贤者诚信以仁之,其所处者,柔安静乐,行德而不争。故贤者柔节先定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守弱节而坚处之。故不犯天时,不乱民功,秉时养人,先德后刑,顺于天,微度人。(节选自《管子·势》)
材料二: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预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违之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⑤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时诸将会议,或曰:“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①政:通“征”,征伐、征讨。②客:起兵伐人者谓之客。③亡:通“忘”。④死生:犹隐显也。⑤枰:棋盘。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贤者柔A节先定B行于不敢C而立D于不能E守F弱G节而坚H处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阴阳,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或指星相、占卜的方术等。
B.秉,文中指秉顺、遵循,与成语“秉烛夜游”中的“秉”意思相同。
C.适,文中指适逢、恰逢,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的“适”意思不同。
D.敛手,指拱手、两手抱拳,表态度恭敬,也可用于指缩手,表不敢妄动。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如果不合天的准则,就应当退隐而修德,一旦合乎了天的准则,也就成功了,这时候要顺着事理情势而持守业绩。
B.取得成功,需遵循天地间的规律,能伸能屈并掌握适当的度;如果不成功,未必是最初的常态或基础的问题,可待天命起事。
C.对于伐吴一事,杜预认为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结局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
D.杜预在指挥作战时注意出击敌人要害之地,瓦解敌人的斗志,而且坚持利用有利态势,一鼓作气击破敌人,平定了吴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违之耳。
(2)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
14、从吴国角度看,晋武帝答应提前实施灭吴行动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
10、BCE(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B 12A
13、(1)只是因为灭吴之计不是出于他们的谋划,胜利后的功绩也不能归于他们本身,且又都羞于承认自己原来意见的错误,所以他们的主张与帝意相违背。(关键词“直”“违”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如今正值酷暑,大雨刚开始降下,疫病将要流行,我们应当等到冬季到来,再大举进攻。(关键词“水潦”“伺”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①伐吴之事已逐渐外露,吴国如果想出对策,会使伐吴局面被动。②吴王荒淫暴虐,滥杀贤能之人,对其立即征讨,将不会花费很多代价。(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叛逆的念头或行为开始发生,天地都没有什么征兆,就先去征讨,事情就不会成功。天根据人的善恶予以祸福,圣人根据天的征兆而采取行动。敌方没有天时之灾,不可轻易进攻,没有人事之祸也不可开始宣战。首先是人事的祸乱发生,然后天地表现出惩罚的征兆,最后由圣人通过征伐来完成,这就与天的准则一致。不合于天的准则,就应当退隐而修德;已合于天的准则,则发挥自己的实力。功成以后,就顺守其功业,没有人能取而代之。
成功之道,贵在能伸能屈。不可忘记天的准则,尽天数就应停止。举事如果不成,既不要改变常态,也无须毁弃最初的基础,休养民力观测时机,等待天命起事。所以说,要遵循阴阳运行规律,而履行天地的常规。伸伸屈屈,要根据时机运用恰当;隐隐显显,要根据天地的征兆行事。天地显示征兆,圣人完成征伐之事,这样就谋取小事有小利,谋取大事有大利,全面谋取者则据有天下。
贤者对人总是诚信仁爱,他平时自处,总是柔安静乐,实行德政而不与人争。所以贤者都柔和克制而率先保持镇定,行事立足于不敢,建功立足于不能,奉守谦弱的品格而始终坚持着。所以,他能做到不违背天时,不打乱民功,行时政顺养国人,先用恩德后用刑杀,既顺于天道,又揣度人心行事。
材料二:
大凡作战,所说的“势”,就是乘势而上。晋武帝司马炎秘密制定了一个灭亡吴国的计划,但朝臣讨论时,多数人的主张与帝意相违,唯有羊祜、杜预和张华的看法与武帝意图相合。羊祜病重时,曾向武帝举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等到羊祜死后,晋武帝便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杜预向晋武帝请示大举伐吴的日期。武帝回复说等到明年再考虑大举攻吴之事。杜预再次上表说:“凡事都应该分析比较它的利害得失,现在攻吴之举,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结局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朝臣们说吴国败亡的形势还没有到来,只是因为灭吴之计不是出于他们的谋划,胜利后的功绩也不能归于他们本身,且又都羞于承认自己原来意见的错误,所以他们的主张与帝意相违背。自入秋以来,伐吴之事已经逐渐外露。倘若中途停止,吴国皇帝孙皓因担心被伐而想出对策,那么明年伐吴的计划或许就落空了。”当时晋武帝与张华在下围棋,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张华立即推开棋盘拱手向武帝说:”陛下英明伟大,国家富饶,兵力强大。吴王孙皓荒淫暴虑,滥杀贤能之人,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将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平定吴国。”晋武帝听后,就批准了杜预的建议。杜预沿途多插旗帜,点火于巴山之上,出击其要害之地,从心理上瓦解敌人的斗志。在晋军众将举行会议时,有人提出说:“如今正值酷暑,大雨刚开始降下,疫病将要流行,我们应当等到冬季到来,再大举进攻。”杜预回答说:“现在我军已经声威大震,对敌进攻如同刀劈长什一样,数节劈开之后,其余的就会迎刃而解,再也用不着费力了。”于是,杜预指挥众将率军直趋吴国京都,沿途所过城镇的吴军,无不束手投降,结果活捉了孙皓,平定了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