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二、古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古人云,鬻棺者欲岁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珪进曰:“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太宗又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比有奴告主谋逆,此极弊法,特须禁断。假令有谋反者,必不独成,终将与人计之;众计之事,必有他人论之,岂藉奴告也?自今奴告主者,不须受,尽令斩决。”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征上疏曰:“臣闻《书》曰:‘明德慎罚’,‘惟刑恤哉!’《礼》云:‘为上易事,为下易知,则刑不烦矣。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矣。’夫上易事,则下易知,君长不劳,百姓不惑。故君有一德,臣无二心,上播忠厚之诚,下竭股肱之力,然后太平之基不坠,‘康哉’之咏斯起。当今道被华戎,功高宇宙,无思不服,无远不臻。然言尚于简文,志在于明察,刑赏之用,有所未尽。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贵贱亲疏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屈伸在乎好恶,或轻重由乎喜怒;遇喜则矜其情于法中,逢怒则求其罪于事外;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瘢痕可求,则刑斯滥矣;毛羽可出,则赏因谬矣。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小人之恶不惩,君子之善不劝,而望致治,非所闻也。
夫守之则易取之实难既能得其所以难岂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则骄奢淫佚动之也慎终如始可不勉欤。”
贞观十四年,戴州刺史贾崇以所部有犯十恶者,被御史劾奏。太宗谓侍臣曰:“昔陶唐大圣,柳下惠大贤,其子丹朱甚不肖,其弟盗跖为巨恶。夫以圣贤之训,父子兄弟之亲,尚不能使陶染变革,去恶从善。今遣刺史,化被下人,咸归善道,岂可得也?若令缘此皆被贬降,或恐递相掩蔽,罪人斯失。诸州有犯十恶者,刺史不须从坐,但令明加纠访科罪,庶可肃清奸恶。”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大理卿孙伏伽曰:“夫作甲者欲其坚,恐人之伤;作箭者欲其锐,恐人不伤。何则?各有司存,利在称职故也。朕常问法官刑罚轻重,每称法网宽于往代,仍恐主狱之司,利在杀人,危人自达,以钓声价。今之所忧,正在此耳。深宜禁止,务在宽平。”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此,庶免冤滥 庶,表示揣测或希望 B. 比有奴告主谋逆 比,近来
C. 遇喜则矜其情于法中 矜,怜悯,同情 D. 恐人之伤 伤,伤害
11. 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欲成其考课 考课,考核成绩,考核政事的优良得失和考核官员的功过善恶。
B. 大辟罪 大辟,死刑,是古代“五刑”中最重的,其目的是震慑,维护社会秩序。
C. 今道被华戎 华戎,原指中原的民族和边疆的少数民族。这里指普天之下。
D. 臣闻《书》曰 《书》,指的是《尚书》,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刻”今意为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古意为严苛、狠毒,文中的“深”与《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对樊於期所说“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的“深”字含义相同。
B. “断狱”意为审判案件,文中的“狱”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字含义不同。
C. “不肖”本指骨肉不似其父,文中的“肖”即“类似”,后引申为不才,品行不好,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等不肖”的含义相同。
D. “从坐”即“连坐”,文中的“坐”与《鸿门宴》中“樊哙从良坐”、《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字相比较,三个“坐”字含义均不相同。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守之则易/取之实难/既能得其所以难/岂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则骄奢淫佚动之也/慎终如始/可不勉欤
B. 夫守之则易/取之实难/既能得其所以难/岂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则骄奢/淫佚动之也/慎终如始/可不勉欤
C. 夫守之/则易取之/实难既能得/其所以难/岂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则骄奢淫佚动之也/慎终如始/可不勉欤
D夫守之则易/取之实难/既能得其所以难/岂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则骄奢淫佚/动之也慎/终如始可不勉欤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人死不能复生,法律务必宽大轻简,向大臣询问办法,王珪建议,只要选用公平正直善良的人,对断狱公平者实施奖励,奸邪自然就会停息。
B. 唐太宗下令判处死刑,中书、门下两省和尚书、九卿要进行会审。此法实行几年后,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国家安定太平,律法几乎被废弃了。
C. 唐太宗认为,谋反不能单独完成,一定会同他人商量,最终便会让事情泄露,所以对奴仆告发主人谋反的案件不用受理,直接下令将仆人斩首处决。
D. 刺史贾崇因部下有犯十恶之罪而遭到御史弹劾,唐太宗认为只须纠查罪犯,不须连坐,其根本原因是像古代唐尧、柳下惠这样的圣贤之人,其子弟都不免不成才,甚至为恶。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之恶不惩,君子之善不劝,而望致治,非所闻也。
(2)每称法网宽于往代,仍恐主狱之司,利在杀人,危人自达,以钓声价。
答案:
【答案】
10. A
11. D
12. B
13. A
14. B
15. ①对小人之恶不予以惩罚,对君子之善不予以奖励,如果这样做还指望天下太平,这是没有听说过的。
②他们都说刑罚比前代宽大,但我仍然担心主管断案的官员以杀人为功,危害别人以抬高自己,来钓取自己的声誉和地位。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死了不能复生,所以执法务必要宽大简约。古人说,卖棺木的人希望年年发生瘟疫,并不是对人仇恨,而是利于棺木出售的缘故。如今,执法部门审理每一件狱案,一定是力求苟严,以此博得好的考核成绩。现在该用什么办法,才可以做到公平恰当呢?”谏议大夫王珪进言道:“只要选拔正直善良的人,他们审判案件准确,就增加他们的俸禄,赏赐金帛,那么奸伪邪恶自然会止息。”太宗于是下令按这个办法实行。太宗又说:“古时候判断狱案,一定要向三槐、九棘之官询问,当今的三公、九卿就有这样的职责。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叫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高官以及尚书、九卿来议处,这样做,才有可能避免冤狱滥刑。”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几乎做到刑法搁置不用。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近来有奴才告主子谋反作乱,这条律令危害非常大,必须除掉。如果真有谋反,肯定不是一个人单独的行为。一定是和别人合谋策划的。许多人策划的事情,肯定会引得别人议论,怎么偏偏由奴才告发呢?从今以后,凡是有奴才告发主子的案子,不要受理,全部下令将奴才斩首处决。”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征上疏说:“我看见《尚书》上讲:‘申明道理,谨慎刑罚。’‘用刑千万要慎重!’《礼记》说:‘君上宽厚容易侍奉,臣下老实容易驱使,这样就用不着多少刑罚了。如果国君和臣子之间互相怀疑,那么老百姓就会疑惑;臣下不易驱使,君上就得劳神费心了。’君上容易侍奉,臣下就容易驱使,君上可以不必操劳,百姓也不会困惑。所以君有一德,臣无二心,君播种忠厚之诚,臣竭尽辅佐之力,这样太平基业才不会毁灭,欢乐的歌声才会四起。当今国泰民安,陛下恩及四海,无人不服,无远不至。但口头上虽然说崇尚精简刑法,志向在于明察,但刑的实行上仍有不足之处。赏罚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倡善良、铲除邪恶,所以帝王在运用刑罚时天下依据同一的标准,不能按贵贱亲疏之别而有轻重之分。如今的赏罚,不一定都能实现《尚书》《礼记》所提倡的那样。有的赏罚所把握的尺度出于自己的好恶,有的赏罚的轻重出于自己的喜怒;遇到自己高兴时就把感情融于法律之中,遇到自己生气时就在情理之外无端定他的罪;自己所喜欢的哪怕是钻透他的皮来也要展露出他光鲜的毛发,所厌恶的即便是已经洗清掉他的污垢了还要找出其残留的痕迹。找到蛛丝马迹就滥使刑罚,找出漂亮光鲜的羽翼就错误地奖赏他。滥刑增长了小人的气势,错误的奖赏就会使君子之道消失殆尽。对小人之恶不予以惩罚,对君子之善不予以奖励,如果这样做还指望天下太平,这是没有听说过的。
守帝王之业容易,创帝王之业艰难。既然得到了艰难的,难道还保不住容易的?如果有人保不牢固,那就是骄奢淫逸的缘故。慎终如始,怎能不时刻自我勉励呢!”
贞观十四年,戴州刺史贾崇因为其部下有人犯了十恶之罪,被御史弹劾上奏。太宗皇帝听后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古代唐尧是大圣,他的儿子丹朱却非常不成才;柳下惠是大贤,他的弟弟盗跖却成了巨恶之人。他们以圣贤之训,以父子兄弟之亲,尚且不能使其子弟受到熏染而发生变化,去恶从善,现在要求刺史教化百姓都使他们走正道,这怎么可能呢?如果因此都给予贬降,恐怕今后都会互相隐瞒罪行,就发现不了罪犯了。因此各州有犯十恶之罪的,刺史不必连坐获罪,只令其明加查纠惩治,这样才可以肃清奸恶之人。”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大理卿孙伏伽说:“做铠甲的人千方百计使铠甲坚固,唯恐被人击伤;造箭的人希望箭头尖锐,唯恐不能将人射伤。为什么呢?他们只是各司其职,都希望自己称职而已。我常常询问司法部门刑罚的轻重情况,他们都说刑罚比前代宽大,但我仍然担心主管断案的官员以杀人为功,沽名钓誉,危害别人以抬高自己,来钓取自己的声誉和地位。现在我所担心的就在于此!应严加禁止,刑罚务必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