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材料二:
窃以天下之事,难于改为。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殄,薪弊复作。大者镂之金石,以传久远;小者转相模写,号称古文。纷纷肆行,莫之或禁。盖唐之古文,自韩愈始。其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混,学皇甫漫而不至者为孙樵。自樵以降,无足观矣。
(节选自苏轼《谢欧阳内翰书》)
【注】①韩文公,韩愈。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士大夫不深A明天子之心B用意C过当D求深者或至E于迂F务奇者怪僻G而不可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对,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于”用法相同。
B.遗.给予,赠送,与“小学而大遗”中的“遗”意义不同。
C.之,结构助词,与“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相同。
D.殄,尽,绝,与成语“暴殄天物”中的“殄”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在潮州任上注重教育,使潮州百姓专心于学问研究和品行修养,受到朝廷的褒扬。
B.韩文公庙先在刺史公堂后,百姓出人不便,后在城南新建,足见潮州百姓对韩愈的敬奉。
C.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取得巨大成就,但其后继者皇甫湿﹑孙樵等都没能达到他的高度。
D.两则材料分别赞颂了韩愈在潮州的政绩和文学上的贡献,体现了苏轼对他的景仰之情。
13.材料一最后一段“水之在地中”的比喻有何用意?(3分)
l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4分)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4分)
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20分)10.BDF11.C(文中“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蚓无爪牙之利”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2.A(“受到朝廷的褒扬”于文无据)
13.①以水之在地中,比喻公之神在天下,无处不在,说明韩愈不只属于潮州。②作者以此反驳“其不眷恋于潮也”的观点。(评分标准:共3分。第①点2分,第②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1)韩公远离京城约万里,而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
(2)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了。(评分标准:共8分。每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