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论衡》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逢遇 [东汉]王充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污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
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或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伊尹遇成汤,箕子遇商纣也。夫以贤事贤君,君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趋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贤事恶君,君不欲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孔子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夫能御骥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商鞅三说秦孝公,前二说不听,后一说用者:前二,帝王之论;后一,霸者之议也。夫持帝王之论,说霸者之主,虽精见距;更调霸说,虽粗见受。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
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生不希世准主,观鉴治内,调能定说,审词际会。能进有补赡主,何不遇之有?今则不然,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进能有益,纳说有补,人之所知也。或以不补而得佑,或以有益而获罪。且夏时炉以炙湿,冬时扇以霎火。世可希,主不可准也;说可转,能不可易也。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且夫遇也,能不预设,说不宿具,邂逅逢喜,遭触上意,故谓之遇。如准主调说,以取尊贵,是名为揣,不名曰遇。今俗人既不能定遇不遇之论,又就遇而誉之,因不遇而毁之,是据见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审才能也。
(选自《论衡》,有删节)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处尊居显 显:显赫的地位
B.操志乖忤 乖:违背
C.虽精见距 距:产生距离
D.因不遇而毁之 毁:诋毁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臣以贤才辅之 几以捕系死
B.能臣禹、稷、皋陶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今则不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今俗人既不能定遇不遇之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所事君主品行恶劣或智识不足,才德俱佳的人往往得不到赏识重用,帛喜、箕子、孟轲等人的遭际便说明了这个道理。
B.商鞅用“霸者之议”替代“帝王之论”游说秦孝公,最终被采纳,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无道德而以技合”这一现象。
C.王充认为,夏天进献火炉、冬天进献扇子的做法是“得佑”还是“获罪”,关键看有没有在恰当的时机找到合适的进献对象,是否符合对方的心意。
D.本文开篇简述“遇”“不遇”的几种情况,然后分别加以阐释,用透辟的说理和具体的事例拨正了世俗之人对这个问题的错误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17.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
18.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3分)
(2)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5分)
答案:
14C 15C 16A
17、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
18.(1)有的人才能超拔,品行高洁,不被赏识,居于低下的地位。(踩分点“或”“遇”“下流”)
(2)尽做些君主不想干的事。献上些君主不想听的话,他不碰上灾祸就算幸运了,怎么还会有福报呢?(采分点三处句式的正确理解,包括“所”字结构、省略句和宾语前置的正确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