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臣自颍移①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②如云。臣每屏去③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④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⑤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⑥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注释】以上文字节选自苏东坡上奏朝廷的奏表。①移:到。②麻麦:麻和麦子。③屏去:屏退。④胥徒:官府小吏。⑤讫:完毕。⑥殆:大概。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皆有忧色 皆: (2)苛政猛于虎 于: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昔常不信 / 其言以今观之 / 殆有甚者
B.昔常不信其 / 言以今观之 / 殆有甚者
C.昔常不信其言 / 以今观之殆 / 有甚者
D.昔常不信其言 / 以今观之 / 殆有甚者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12.选文先 (表达方式)了自己为官扬州时的所见所闻,接着引用孔子的话进行 (表达方式),最后连用反问,强烈地表达了对百姓能否 、对朝廷能否 的忧虑之情。 (2分)
13.林语堂曾评说 “苏东坡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依据选文说说他这样评价苏东坡的原
因。(2分)
答案:
9.(1)都 (2)比(各1分,共2分)
10.(2分)D
11.(2分)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 ( “乏、犹、生”为关键词,错一处扣 1分)
12. (2分)记叙(叙述) 议论(论述) 安心生活(安生) 实现仁政(各0.5分,共2分)
13.(2分)苏东坡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2分,表述充分即可)
[参考译文]
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屏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