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①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恃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②也。
(选自《荀子•性恶》)
材料二: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漪,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节)
【注】①恶:古同“乌”,哪里。②伪:人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若是A则夫强者害B弱而夺之C众者暴D寡而哗之E天下日F悖乱G而相亡不待H顷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诚,指果真,与《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的“诚”意思不同。
B.倚,指站立,与《赤壁赋》中“倚歌而和之”的“倚”意思不同。
C.君子,在古代有多种意思,这里是指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统称。
D.夷,指我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后来泛指华夏族以外的民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认为,所谓的“善”是指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如果“人之性善”,就用不着圣王和礼义了,所以“人之性恶”。
B.材料一荀子采用对比、比喻、假设等多种论证方法驳斥了孟子的“人之性善”,从而立起了“人之性恶”的观点。
C.材料二引用《诗经》里的句子提醒君子不要贪图安逸,而要安心供奉职位,崇尚正直行为,其主要目的仍是“劝学”。
D.“性恶论”是荀子思想中的著名观点,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也是《劝学》一文中强调“学不可以已”的重要依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4分)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4分)
14.《荀子•性恶》中多次强调“其善者伪也”,这一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ACE
11.C(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12.B(材料一没有比喻论证)
13.(8分)(1)即使又哂干了,(它)也不再挺直了,这是烘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虽”“槁暴”“然”各1分,“者……也……”判断句式1分,共4分)超然客公众号
(2)莲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生”“直”“涅”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3分)①君子智慧明达并且行为上没有过错是“善”,这一“善”是通过广泛地学习,以及每天的检验反省来实现的:②君子(认识到)学问渊博是“善”,这一“善”是通过领悟、接受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来实现的;③干、越、夷、貉的孩子长大后形成的不同习俗(符合社会要求的风俗习惯)是“善”,这些“善”是教化的结果;④君子的正直之德是“善”,这一“善”是通过选择好的居住环境和接近贤士来培养的。(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说:这不对。凡是从古到今、普天之下所谓的善良,是指端正顺理安定有秩序;所谓的邪恶,是指偏邪险恶悖逆作乱。这就是善良和邪恶的区别。果真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吧,那么又哪里用得着圣明的帝王、哪里用得着礼义了呢?即使有了圣明的帝王和礼义,在那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本性上又能增加些什么呢?其实并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古代的圣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悖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所以给他们确立了君主的权势去统治他们,彰明了礼义去教化他们,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们,加重刑罚去限制他们,使天下人都从
遵守秩序出发、符合于善良的标准。这就是圣明帝王的治理和礼仪的教化。如果抛掉君主的权势,没有礼义的教化,废弃法治的管理,没有刑罚的制约,站在一边观看天下民众的相互交往:那么,那些强大的就会侵善弱小的而掠夺他们,人多的就会欺凌人少的而压制他们,天下人悖逆作乱而各国互相灭亡的局面不等片刻就会出现了。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材料二: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顏色深;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成车轮, (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 (它)也不再挺直了,这是烘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斧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爽、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草,名字叫“射干”,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下人不穿戴。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持中庸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