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传是楼记
汪琬
昆山徐健蓭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①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②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蓭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腆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选自《尧峰文钞》,有删改)
注释:①斝,古代盛酒的器具。②呻佔,诵读。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七楹 凡:共
B.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 顾:回头看
C.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 究:最终
D.藉是以润色大业 藉:同“借”,借助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野史之书附焉 琬然后喟焉太息
B.各以其次 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
C.舞歌舆马之具 何不可之有
D.守而弗读 而或口与躬违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素标缃帙,启钥灿然
(都是)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
B.而又未必能世宝也
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当做传世之宝
C.与弗读奚以异哉
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D.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
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介绍了藏书楼的建造规模大,藏书丰富,布置井然有序。
B.第二段点明建楼目的及得名缘由,表明官府对民间藏书的重视。
C.第三段重在议论,逐层展开观点,点明藏、守、读之间的关系。
D.本文骈散夹杂,语言婉转含蓄,几组长排比,增强了行文气势。
10.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
(2)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
11.如何成为一个“善读书者”,作者提出了具体做法。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并解说。
答案:
6.B7.D 8.B 9.B 10.(1)我把什么东西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的先世,本来凭借身家清白(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
(2)于是(徐健庵)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11.①要博专合一。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既要博览全书,又要专攻某一方面。
②要追根溯源,并将读书的成果用于建功立业。善读书者“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③要知行合一。善读书者“尊所闻,行所知”。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顾”,副词,不过、却。句意:不过,我认为藏书的困难还是比不上守书之难。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焉”兼词,“于之”;第二个“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野史等方面的书。/我只有赞叹不绝了。
B.第一个“以”介词,按照;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句意:(各种书)都按它的等第(排列)。/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
C.第一个“之”意为“之类”;第二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歌台舞榭以及车马等用具。/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呢?
D.两个“而”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句意:守住了却不能读。/但是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当做传世之宝”错误。“宝”,名词作动词,珍爱,珍藏。句意: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代代珍爱这些东西。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表明官府对民间藏书的重视”错误。文章对官府藏书的相关介绍是为了说明藏书之难,并非说明官府对藏书的重视。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何以”,宾语前置句式,正常语序为“以何”,用什么;“女曹”,你们这些人;“以”,凭借;“故”,本来。
(2)“因”,于是;“欣然”,高兴的样子;“是”,指示代词,此,这。
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可知,既要博览全书,又要专攻某一方面。
由“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可知,要追根溯源,并将读书的成果用于建功立业。
由“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可知要知行合一。
参考译文:
昆山的徐健蓭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隔些时候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书橱,藏书若干万卷,(把书)分作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类,经部后附以传、注、义、疏(均为解释经文的著作)等方面的书,史部后附以日录、家史、地志、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后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后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设置七十二个书橱,把书分部归类,同类的书放在一起,(各种书)都按它的等第(排列)。都有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
于是先生召集儿子们,登上藏书楼而告诉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的前代,本来就以良好的家风使家族兴旺,我所闻所见已年深日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辈祖辈的,(有的)常常想把土地家产传给他们的子孙,而子孙却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这类宝贵的供玩赏之物传给子孙,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代代珍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林池塘、歌台舞榭以及车马等用具传给子孙,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代代享受这些娱乐。我将以此作为教训。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把这座楼命名为“传是”(楼),并求我(为此楼)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
“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誊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遇变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认为藏书的困难还是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以博学开始,以精简终结,博学不是为了夸耀博识竞斗词藻,精简不是为了保存残缺安适于简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现在健菴先生已经拿出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借此以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对答宣扬帝的美好命令。绰有余裕,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呢?”